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书艺公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3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是老的辣,此言不虚也!当真令人越看越想看。谢谢!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4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而弥坚,张先生真是我辈学习的典范face13 face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4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书法有“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去年伏羲文化节,先生来天水,有辛跟随先生几日,先生平易近人,但论及到有关书法的问题,观点明确,不象一些“大家”只说“好,好”之类的话。通过与先生的交谈,先生学识渊博,真是后生学习的榜样。
祝贺张先生展览成功举办!!!!!em1 em1 em1 em1

[ 本帖最后由 liuyp74730 于 2008-4-24 17: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4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em1em1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4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张先生致敬!

蔚为大观,赞叹张先生的艺术成就!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5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烈祝贺!!!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定闲雅 儒者之风
——浅谈张荣庆先生

我和荣庆先生的相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但真正相互了解并结为朋友是92年第五届全国书法展期间。他当时获了“全国奖”,影响非常大。在展览活动期间,我们一行十几个人,有北京来的张荣庆、刘文华、王友谊、崔志强、王彦等,辽宁的齐作声、王丹等便在辽宁地面跳开来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闹腾了好一段时间。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令我心生感慨。当时荣庆先生就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我才三十出头。但先生很能和年轻人合得来,丝毫看不出年龄的差异。虽然我们嬉戏中没有长幼之别,但从那时开始,我对先生却一直存有非常尊重之心。

自打那次活动以后,我和先生的联系也便多了起来。每到北京一定能跟先生见上一面,即使不见面,也会在电话里相互问候,临走时再道别一下。后来,由于我个人的原因与先生的联系相对少了一些,就连电话也很少通了。不过内心对先生的那份友情还一直没有断。一晃十五年过去了,无常迅速,在不知不觉中,先生进入了古稀,我也知天命了。

05年底我来北京定居。平时很少与北京的书法圈里人往来,独自出没。去年北京书法双年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时,见到了几位先生工作室的学生,通过学生与先生联系上了。我们见面后彼此都喜出望外。有趣的是,现在社会上的一切都在变化着,特别是多年不见的故友一旦重逢,往往会令你不知所措。以往彼此所熟知的性格、志趣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不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都会让你感到视同陌路。然而,先生的风采却依旧。举手投足,思维谈吐都让我感到他的内心思想依然如故。除了添得些许银发外,精神面貌不减当年,还是那么含而不显的睿智,还是那么冷峻从容,还是那么谦虚自信。静定闲雅的儒者风范还像我记忆中的荣庆一样,没有任何变化。后来先生邀请我到他的工作室帮帮忙,在他的教学上伸伸手助一臂之力,我慨然应诺。因此,我也更加深了对先生的认识了。

大凡接触过先生的人都会有同样的印象,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这种气定神闲的性格总能让与他交往的人心生愉悦。比如大家在一起聊天时,如果有先生在场,准听不见先生的谈话声。他从不抢话,任你七嘴八舌、海阔天空,兴奋之处也只能听到先生几声略带憨态的笑声。如果大家就某个话题争论不休,或面红耳赤时,他也从不作仲裁者,或语出逼人、让人难堪,以此显出自己的“老大”姿态。这不是因为先生天生的语速迟缓或没有是非原则,而是从这一小面可以看出先生的谦和礼让、为德不显的人格修养。荣庆先生的言行举止总比一般人要慢半拍,好像与当下所谓的快节奏有些不合时宜。其实不然,中国式的为人修养在行为上历来崇尚安定祥和,文人更是如此。民国时期山东有位夏莲居先生,在他汇集的一部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做事仓促,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如果将这些文字来观察先生,自然就知道先生的人格品位了,同时也就知道现在社会上的什么叫正常,什么叫不正常了。另外先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能体现出佛家的那种所谓慈悲情怀。记得十五年前五届全国书法展期间,大家一起玩的那次,先生、刘文华、崔志强、……等朋友到寒舍一聚的情景。我当时的生活境况比起现在有些寒酸。住五楼的顶层,不足50平米,既是卧室又是书房,有朋友来又当客厅,既无椅又无凳。大家只能席地而坐,书籍靠着墙边无序堆放,满地狼藉。不过那次大家还是高高兴兴,没觉得有什么寒酸之感,并且因陋就简,没耽误笔墨游戏。然而回到宾馆,先生却不止一次跟文华讲,有机会如果有那种带“卤儿”(润笔费)的笔会,别忘了带上世刚,多人多双筷,大家相互关照一下,世刚很困难。这是以后文华见到我时才与我提起的,让我感动不已。今天想起来或再与朋友谈及时仍然让我动容。像这种想人所想,及人所及之类的事在先生的生活里已成了一种习惯。

这是说先生的人格风范,如果表现在书法上就成了一种艺术魅力。中国人常讲“人品即书品”。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以及风格特点,理论界即书法界同行们多有论述,且详备而中肯。另外一直有新作品在说话,不须我用太多的语言诠释,心灵品味最重要,能说出来的都是剩语。我只是想说近些年来先生的书风影响所给我带来的启示。时下的社会已进入了娱乐化时代,文化和艺术以不同形式被娱乐化了。甚至科技和学术有时也被调侃和诙谐而不得不娱乐化了。这是个不诤的事实。而书法界在频繁展览或大赛运动的驱使下,所有的古典作品都在被挖掘开发,整形改造,形成了一阵阵趋于雷同的适合大众的所谓时代书风,我叫它“妖艳书风”。无论是哪种书体,无一例外地被妖艳化了。当然其实质就是娱乐化。而那种所谓温文尔雅、气定神闲状态下所体现出来的沉静高古、意会难言、养心不抢眼,没有外在张力的作品似乎很难容入时人眼中,好像往往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了。能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动不摇,恪守己灵,实在不易。至少像我本人虽然没有被根本撼动,但着实晃悠了一阵子。然而这时再看看荣庆先生,他的书风一如他的为人,不仅没有动摇,而且影响力还越来越大。那种仍然是从古典中走出来的静定闲雅、高古简淡的风格,却一直在书法界高扬不衰,即使在当下这种妖艳之风盛行之际,还能与时俱进,赢得赞誉。这就很有意思了,同样的沉静为什么会有两种遭遇呢?其实玄机就是两个字——合道。所谓合道就是符合艺术规律。因此,话又说回来,无论是妖艳还是沉静,只要合道,都会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考验的。从“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到近期所呈现给社会的一系列作品中,不难看出,先生始终恪守他内心的人格理念,表现出既高古又入时的个性风格,给当下的书法思潮带来了极大影响。形成了时下书法界另一派古典主义书风。这十几年来,全国各类书法展览或比赛中,都能看到具有先生书风的作品出现。大名鼎鼎的王学岭、李有来,以及最近在“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上摘金的龙开胜,还有很多全国有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都或多或少地取法于荣庆先生。而且都能夺金摘银。这种现象在当代书法圈里一直备受瞩目。书法界中名气地位显赫,成就亦斐然的书家很多,他们各有取向而风格鲜明,然而却很少看到后来者能从这些大家中取法而卓然成名的。这确实是值得人们注意的现象。这也就是荣庆先生的书法风格给我带来启示的原因。
谈到先生的治学,更是让我钦佩。先生饱阅经籍的积累以及考证为文的治学工夫不必说,这同他的书法成就一样有目共睹。重要的是他学术成就背后的治学精神以及支撑这种精神的指导思想。换句话说就是常言所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让我服膺。大凡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大都有一种天生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否则我们五千多年的文明是何以传承下来的。明代的张载就总结一句在学术界广为传诵的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思想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知识分子修身立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先生的治学理念始终是沿着这条路线走上来的。为人是这样,治学更是这样。先生的文章有考据证的,有批评的。批评的部分也总能抓到痒处,说到点子上。旗帜鲜明、一针见血,对匡正书风、针砭时弊,起到了很大影响。敢说真话、说实话是先生一贯的学术作风。以前跟先生在一起总是没老没少地嬉笑玩耍,对他内心的那份文化悲情意识知之甚少。但是先生也从不高标自己是什么旗手、什么圈子里的老大、什么文化的卫道士,只是默默地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儿,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在履行一个学者该履行的使命。

对于办学,先生更是一往情深。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特开“张荣庆书法艺术工作室”。工作室除完成研究和创作任务外,还承担着教学任务。首期研究生班便招收了31名具有较高素质的书法研究生。这也是对先生的为人,学养以及艺术成就被广泛认可的充分证明。人的一生有机会实现立功、立德、立言等人生价值的三部曲实在是应该让人庆幸的事。荣庆先生在私下里也常流露出这样的喜悦,并常与我说办学一直是他的一个美好愿望,今天能付诸实施令他心生欢喜。这样就能更充分地施展他的才华,将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书法创作经验传递下去。书法虽非绝学,但自上个世纪旧体系孕育出的老一批书法大家,如启功、赵朴初、沙孟海、林散之等陆续往生以来,书法的文化星火亦需在新秩序里一代一代序而不乱的往下传承。这其中的梳理性研究与创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就是先生喜欢办学的原因之一吧。先生在办学上的付出可谓常人难以理解。虽说也曾参与过一些办学活动,带过学生授过课,但单枪匹马,独挑大梁却是平生头一回,自然压力和责任就有超乎寻常的大。教学计划自己做,教学内容自己设,课程顺序自己排,聘请的教职人员、专家和名家要自己联系自己请。可谓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除公共课外,有空定到班上亲自辅导授课,几乎对31名学员都进行过面对面的零距离示范讲解。腾出闲来还不时地到学员的宿舍问寒问暖,同吃同住。七十岁出头的人了,还这么不知疲倦地为教学奔来跑去,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先生所居住的居所到研究院通州分院开车也得两个多小时。先生不会开车,不时有专车接送外,为了节省开支,好多次还空着肚子与老伴挤公共汽车到学校。他们所挤的公交线路728路是北京市内路程最长载客量最大的一条线。人多路远,赶上堵车,有时三个小时不止才能到达。偶然一次,让我碰个正着,二老步履蹒跚,相互搀扶,踉踉跄跄走进院内食堂,简单用过早点后,便进入课堂。若不是亲见,有人说给我听,我也很难相信先生的这份执着。

先生在办学上同样能显示出那种儒者风范。他不强调学员盲目学习自家法。而是通过不同学派,不同风格,不同主张的思想相互对比、相互参照来让学员从中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各自的艺术取向,然后再去因材施教,加以调整规范,最后梳理出一条既符合历史脉络又符合艺术规律的学习和创作路线来。开班以来,先生先后聘请了多位有解有行的书法篆刻名家来授课指导。这些书家的书学观点有的相通,有的相对,相互交叉,相互碰撞,但在先生这里又都能得到消融和运用。从这一点又能看出先生的胸襟和智慧。比较那些唯我独尊,罢黜百家的狭隘办学思想,荣庆先生的人格又是何等的传统和民族啊。

                       张世刚  
                       2008年3月16日星期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