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书艺公社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我所知道的张荣庆先生
                    
■  刘广迎


我属于那种天资愚钝、悟性平平、资质较差的那种人,所以尽管喜欢写字,但是,许多年来却着实走了不少弯路,耗费了不少时光而进境甚微。直到2004年5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华宝雅集——22人书法展”上,再次见到张荣庆先生,并正式拜入先生门墙,此后在先生的耳提面命之下,才开始摸到一点儿门道。
这里说到“再次”,那是因为和先生是在十多年前便相熟稔的老朋友了。

大概是在1994年,我出差自西安回京,西安的朋友托我为张荣庆先生带回一大捆书籍,先生亲自进北京站内迎接。出站后,我带车送先生至处在礼士路的家中,稍坐晤谈。先生长长的头发自然下垂着,银丝边眼镜后面那睿智的眼睛,一派学者风度。初次见面,先生渊博的学识、朴实而谦恭的为人、憨厚而真诚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995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李尚才兄来京,我们一起去看望荣庆先生。先打过电话,我们到达时,先生已经在等候了。

先生的神采仍然同前一样,长长的头发,睿智的眼睛,充满学问文章之气的谈吐,谦逊而毫无做作,一切都是朴实无华的。家中书架以及沙发、写字台下到处堆满书籍,几无插足之处。

我们坐下来,聊起了一些书学上的问题。

先生拿出自八五年始写的一大摞日记,是用毛边纸装订的、毛笔竖写,竟然完全是一些毫不经意的尺椟式的精品,典雅、蕴藉、萧散、俊逸,充满了书卷之气。我从头细细的拜读,大约可以看出先生的学书脉络。先由启元白、赵孟俯入手,后习米芾、董其昌,至八十年代末始见自己的风格,并在四届全国书展上获奖一举成名。至九四年的作品,已达炉火纯青境界,乃至影响了一大批人。总之,他是属于那种后来居上、大器晚成的书家。观看先生的日记,就我当时的感受无疑是看了一次尺椟精品展。

我取出带去的习作及印稿请先生指教。先生从头翻看着,然后甚为赞许的讲道:“印很好。不能丢,可以再求变,放开些刻,但不可追时风;秦汉传统才是瑰宝,发展前途是无穷的。字要坚持写下去,肯定会有发展,而且时间不会很长,就会有作为。”我当时穿着军装,或许是为自己不像样的字有些汗颜,热的冒了一头汗,而先生的鼓励却让我平添了许多信心。

先生说着便提起笔来,在我带去的瓦当纸条幅上,示范性的书写了唐韩翃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落(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看先生写字,不疾不徐,慢慢写来,文静闲雅,真是一种享受。那时我才知道,字原来应该是这样写法的。另一纸则欣然题写:“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广迎贤弟法正。”那是已经将我视同弟子了。我想可能就是从那时起,便已经注定了我俩之间的师徒之缘。

此后的十余年里,由于公务繁忙,无暇习书,便也较少至荣庆先生处过访。但是,先生的仁厚长者之风,以及对于后辈学子的鼓励、关爱和提携之情,却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先生是个非常重友情的人,在我们军界有着许多的好朋友,先生每逢遇到与我相熟的朋友,便总是打问我的情况。所以时常从我的一些朋友那里传来先生的问候,这让我更是感动。

2004年后,正式从学于先生,并在先生带领下,参与组织历次书法雅集活动。与先生相处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更加深知先生学问之博大精深。

先生是主张师法传统的,认为二王一派渊雅书风当是传统正脉,学书者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斯有所成。并且极力主张要做学问,而不能仅仅是写写字而已,并以此身体力行。他埋头治学,在书学理论上有着很深的理论功底,在许多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心得。

在创作观念上,他主张平时写字与书法创作自然结合,“以平常心写平常字”,风格是自然形成的,不要刻意的追求和做作,也不要把写字和创作分开,要融为一体,日久自然功深,水到始能渠成。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书学之最高境界,应当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纯任自然的书写,涵养功深,天机自合,莫之求而自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若夫鼓努为力,刻意雕琢,纯于矫强,毫无天趣,如美成之词,终乏大家气象也。”(《御云斋随笔•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先生可谓徜徉在书学最高境界里的高人,此段话最适合为先生传神写照。

在创作实践上,先生极讲究结体、用笔和章法形式的探求。认为用笔之要在于提,而不是在于按。观先生写字亦是如此,徐徐写来,并无大起大落的笔画,然而却如冰清玉润般的遒媚,余测度当如春蚕吐丝,连绵不绝,如此而已。结体之要在于变,先生尝提笔为我示范,一个字能够写出许多种形态,且每个字都是顾盼生姿,极尽变化之能事。在章法形式上,经常会看到先生的一些富有创意之作,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发表之后更是为许多书家争相仿效。恕我偏爱,我谓先生之书艺已臻化境,任意出之皆成佳构,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境界。而此等古风流韵,于先生处得窥堂奥。

最近协助先生准备今年的80岁个展,有幸逐一拜睹先生的百余件精品书作,无论扇面、条幅、斗方、手卷、册页等等,小到尺幅小品,大到寻丈巨制,均是精品力作,琳琅满目,若行于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给。这一切的创意,在风格上又是那么的一致,高古静谧,均统一在一种平和、简净、朴淡、空灵的境界之中。特别一些写在洒金纸上的小字,更是见功力和学养之作。

先生喜欢我为他拍摄的一些工作照片,有的多次刊用发表。这次是为了保存资料,遵照先生之命,在梦瑜的协助之下,用了几近一天的时间,把参展作品基本拍摄完毕。虽然辛苦,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无疑是在享受一顿精神大餐,要说受益最大的也莫过于我了。

与荣庆师相处,感受最深的是,这是一位真正的谦谦君子。他平时木纳寡言,然而却言必成理,令人心悦诚服。他待人真诚,对门人弟子,一视同仁,凡登门求教者,均耐心讲解,循循善诱,传道解惑,颇有古贤之风。他与人为善,平时言谈话语,从不信口臧否人物,与年长者,总是称呼“某某先生”,不迁怒,不贰过,真高风峻节之士也。

宋范希文有句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斯荣庆先生之谓欤!
                  

2008年3 月21日凌晨,
                    草就于御云斋南窗灯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退 楼 风 景

退楼是京城书法界许多中青年朋友喜欢去的地方。

那里有古雅的书柜、丰富的藏书、宁静的画室,还有一位和善可敬的师长----张荣庆先生。记得我第一次去退楼,一进门就被满屋子的书籍惊呆了。那时荣庆先生还住在复兴门,不大的房间里摆放着几个书柜,里面全部是一排排的各类书籍、资料和文献。书架摆满了就暂时放在桌上、地上、走廊上、窗台上甚至床上,凡能利用的地方都堆满了书,俨然一座家庭图书馆。荣庆先生的许多文章著作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许多书法作品也是在这里创作出来的。徜徉其间,欣赏着退楼独到的风景,深感荣庆先生精神家园之丰富。

退楼是一处读书养性、谈艺论道的好地方。自己平时受各种俗事相扰,心态常常不那么宁静,有时拿起笔来找不到感觉,但只要抽空走进这间小书房,闻着清雅古淡的墨香,几分浮躁便会淡淡地消去,沉寂深处的艺术情怀重又涌上心头,颇有一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味道。伴着窗前袅袅缭绕的一柱佛香,听着主人谈二王,谈李北海,谈董其昌,真是一种福分和享受。

荣庆先生待人诚恳谦和,不喜虚浮张扬,言谈举止中流溢出翩翩君子之风,所以在他身边聚集了很多习书之人,都愿意向他讨教。他的复兴门与后来的香堂小院的退楼常常人来人往。而荣庆先生也没有一点架子,真诚帮助提携后辈。每次向他请教时,他都直言不讳地提出意见,让我受益颇深。有一次我给他看新近创作的习作,他详细评点一番后,又指出“阝”旁写得太大。事隔大约半年,在一次展览上荣庆先生见到我的作品后,欣喜地说:“大耳朵改掉了。”面对着这样一位诲人不倦、和蔼可亲的长者,我在高兴的同时,内心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有次我去退楼请教,看到荣庆先生正在专心作书,他端坐案前,如同一尊佛,优游不廹,怡然自得,完全进入了纯净的创作境界。这一幕令我深感敬佩。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易滋生急功近利的情绪,很难沉下心来,而书法则是一门偏于静境的艺术,需要摒弃功利欲念,散淡怀抱,甘于寂寞。我想,荣庆先生作为一位名家能有如此清和恬适的心境,大概得益于他与世无争、淡于名利的生活准则。荣庆先生十分注重人品、功力和学养,他认为,写字一途不必过于心重,倘若抱一种“玩”的心态可能要好。“沉浸其间,物我两忘,历时既久,其功必见”。

荣庆先生曾经先后赠送我两幅作品。1995年相赠的是一帧扇面,写了赵子昴的七首诗,洒洒洋洋三百多字,楷中夹着行草,笔力明净爽利,圆融雅淡,章法布局独具匠心,是一件难得的精品。我每每欣赏品读,有时与朋友一起展玩,朋友见之爱不释手,有的还向我索求,都被我借有名款而婉言谢绝了。前两年,荣庆先生迁居香堂文化新村后,创作了一批稍大的小字作品,亦赠我一幅小斗方。此作与十年前的风格相比有了新的变化,古雅秀润,涵泳自然,文质彬彬,学养气更加浓郁了。荣庆先生是当代帖学名家,他的书法不仅深得意态优雅、悠游自在的魏晋风流,而且境界上直追赵子昴、董其昌的古雅秀润之高格,可谓奇逸潇洒,时出新致。

荣庆先生对书艺的独到见解常常令我受益良多。我的字有一阶段追求放纵,但没有掌控好度,结体过于模糊,显得有些粗野,受到了荣庆先生友善的批评。他认为,忽视法度的精微完备,就会缺少精神内涵,书法应求雅求精,古人的传世经典都是率意与精致的极其完美的结合,故越看越让人着迷。运笔要有一种向上提起的笔势,用笔的前三分之一部位去写,也就是董其昌所云的“作书须提得起笔,不可信笔”。后来通过大量实践,这确实是帖学一路用笔的有效方法之一。荣庆先生还反复强调,参研李北海书法趋扁的体势是得古雅之意的重要门径。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荣庆先生做事谨严,他习惯把要办的事记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一一加以落实,不厌其烦。每次参加学术研讨会,也是用小毛笔密密麻麻地写好发言提纲,想最大程度的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这些都给我树立了脚踏实地的高标风范。

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聘请荣庆先生为博士生导师,成立了“张荣庆书法艺术工作室”,从此,荣庆先生的书法教育工作从“业余”变成了“职业”,荣庆先生更忙了,退楼的风景中又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萧 风
2008年3月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25日
接张荣庆先生公子张梦瑜兄电邮
专题再添三篇精彩文章
退 楼 风 景 ■萧 风
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89573&page=21&fromuid=16041#pid1091242

静定闲雅 儒者之风——浅谈张荣庆先生■张世刚
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89573&page=20&fromuid=16041#pid1091234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我所知道的张荣庆先生■刘广迎
https://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89573&page=21&fromuid=16041#pid10912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em1 em1 em1 em1 em1 可惜作品太少,也不清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5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展览成功!欣赏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5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尊唐爱晋 于 2008-4-25 12:02 发表
em1 em1 em1 em1 em1 可惜作品太少,也不清晰。



相关连接:
【高清版】入古之旅——张荣庆书法展网络全展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90157-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就是大家,作品就是大气!!em5 em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音频】入古之旅——张荣庆书法展研讨会全录音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90186-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6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7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 学习

face18 face18 face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