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4568|回复: 53

[原创] 质疑陈传席《兰亭序》、《祭侄稿》排行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9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质疑陈传席《兰亭序》与《祭侄稿》排行论# T( q. v7 D/ v! Q4 _5 r" F0 d% D+ K
8 Z+ K* n7 a# g' z% m
                                                          秋 石2 V4 [5 ^+ F+ G

+ j( P0 e3 f' p% w7 h0 B! _         陈传席
先生乃一代大学者,所作文论义理深透,笔者多次拜读,受益良多。但对其“《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 ‘天下第一行书’ ”一文,感觉有如下不妥:
. [/ J' ?+ {% ^$ R' O/ e$ N1 y      % d# m$ b0 S* A+ |6 V
       一、《兰亭序》与《祭侄稿》,没有可比性,原因如下:
5 q+ O7 g; F* E8 U" O3 C
       1、《兰亭序》与《祭侄稿》,书体不同。
1 j; X* g6 L9 L& N$ u3 b# ^     《兰亭序》是标准的行书,而《祭侄稿》是典型的行草书。

1 K" p  i  Z1 l
6 Q+ y: a) L+ r) m# H
        2、《兰亭序》与《祭侄稿》,风格不同。, Y! F4 J" _* ^1 w( E
        兰亭序》属于闲逸类的书风,《祭侄稿》属于庙堂类的书风。

1 O+ r2 V+ f  v1 V- ^& k
1 m. Q! x" D4 s; b* F# M  Z
         3、《兰亭序》与《祭侄稿》的文化内涵不同。$ F! f& ?! c) X( Z2 H* u
        王羲之,终身追奉道家思想,性情淡逸,与世俗社会很不协调,最终随佛道之友归于林泉,习道炼丹而终;颜真卿,思想主要归于儒家,以济世为民之怀,行忠君报国之道,最后壮烈殉国。因此,右军之书,虽有骨鲠之气,但气息收放合乎自然,不急不厉,故得空灵俊秀之气,如清清幽泉,若闲云野鹤;而鲁公书,以忠直之性,发正大浩然之气,如天神立于庙堂,若烈士之吐肝胆。0 l  I2 O3 ~7 w

& q* b, Y+ ?% \1 `) U       4、《兰亭序》与《祭侄稿》,书写环境和心态不同。3 [! M4 x$ k0 t" S$ f0 h2 s
    《兰亭序》逢群贤聚会之时,于山明水秀之间、酒兴半酣之际,乘兴为之;而《祭侄稿》则逢山河破碎之际、亡侄至痛之时,以急愤交加之情而为之。
, O# z7 U+ Q0 T! f' g3 H+ X/ J综上所述,《兰亭序》与《祭侄稿》,有如武学中的少林与武当,内功和外功都不同,标炳书史,各有其妙。
! p1 b# f( @5 E* }% ~" G. p
' _$ O5 L: ~' d        二、《兰亭序》与《祭侄稿》,最不可妄加评比的是,一个是摹本,一个是真迹。9 l8 r$ ~4 F: [. v
       兰亭序》真迹已经沉埋大地,现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所有王书,都是复制品。虽有下真迹一等之说,但这相差的一等,到底差了多少,谁也无从知晓。也就是说,王书的境界,其用笔之意韵是什么格调,我们也不可妄加推测。- z+ ^7 t. m+ E! G. ?
因此,在一个摹本与一个真迹之间,比较境界高低(临本与真迹之间更不可比),自然就显得十分滑稽——这有如把一个石膏像与活人比较美丑一般!3 V1 I. j6 H" N7 ?, H+ L
        因此,陈传席先生在两个毫无可比性的两件作品之间,主观而武断地下了一个结论,这结论当然就不可取了!
2 `4 v. J/ R+ M: ^. N% L; R9 A% T        至于《兰亭序》与《祭侄稿》究竟熟高熟底,莫说是就摹本《兰亭序》与真迹《祭侄稿》相比,就是真迹《兰亭序》与真迹《祭侄稿》相比,也难分高下。
+ A  L8 p3 d( y: }- _% C/ c+ a      其实,艺术臻于《兰亭序》、《祭侄稿》的境界,还有必要分什么高下吗?!
1 u" C: Y1 v0 R4 g0 j        对于书法艺术境界的评判,历来是一大难题——如果评判者具有洞彻书法艺术内涵的能力,对于书法的高下精粗,过眼立见。但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何况,《兰亭序》与《祭侄稿》的作者,是“登临华山而论剑”的绝顶高手,非我等凡夫之眼力,所能见其精奥者!
, s! {' \! \2 v+ P* N) A& ^# \5 _3 o) o! q
        三、《兰亭叙》、《祭侄稿》,被后人评定为“天下第一行书”或“天下第二行书”,这种评定的本身,就只是世俗功利场中人的好事之举(还评出了“天下第三行书”——苏东坡《黄州寒食诗》)。这种评定,若有意义的话,也只是引起爱好者对这些作品的重视——标榜楷模,算是有些功德。
; C4 c" l2 D2 F
% @, @% J+ h3 l$ r5 a

2 g" T' p1 k+ Z" c) d$ \(为便于阅读,把后发的内容接在这里)
: b$ L. n( k; i: R
       四、《兰亭叙》、《祭侄稿》及《黄州寒食诗》,被后人评定为“天下第三大行书”,有两方面的意义值得一提:2 ^7 W, p$ G0 O( S7 Y4 [

9 W/ |+ n. h3 `3 O* D       1、“天下三大行书”的三件书法作品,其艺术成就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健笔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 _* r! s0 _$ _, k* f       有趣的是,这三件作品的作者,在思想皈依上各不相同(右军崇道性、真卿归儒义、东坡重佛理),但最后却殊途同归,在各自的哲学理念的指引下都达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这说明什么呢?这至少说明一点——中国文化中的三大学派的哲学理念,各有特点且各具所长,并且同样具备了先进性,都具备了指导人们修身养性的功能。当然,一个艺术家的思想的成熟,不是一家一派的功劳,这三个人中,苏东坡的思想基础是最复杂的,兼有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但其艺术思想上的最终皈依,却是偏重于佛家的,这是宋代尚意书风在艺术思想上的特点(黄庭坚尤其突出)——这是艺术家放怀畅性后,生命精神的必然选择,即是需要佛理中一“静”字,以澄化一切。
, @( b: D' o# Y7 P, c% S# k' r      
+ \% Z: k% u0 Z7 Q8 |: l
       2、把《兰亭叙》、《祭侄稿》、“黄州寒食诗”评定为“天下三大行书”的古人,以秋石之见,其本意,并非是为这三件书法作品作一个主观的排行,而是旨在表明,这三件作品是他最欣赏和推崇的书法作品。只是因三件作品的出生时代有先后,按古人的观点,并给了一个先长后幼式的排序,而并不包含作品境界的高低问题。0 v$ ]# y7 k# r8 O' ^/ n

* P( }. @/ y, V( Z! W4 c        五、也许有的人并不甘心,非要论论《兰亭叙》与《祭侄稿》的高低,那秋石于此也试作分解。  
) ~4 `0 S. n7 E) r1 Z      对照陈传席先生的观点分析如下:
; @  ], d* [: r* o       先生言:其一,格调不高古,有人可能会说,这正是其创新之处。创新可以,但不能使格调不高古。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格调高古。颜鲁公《祭侄稿》的用笔格调确是高古的,但我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包括陈传席先生)所能见到的《兰亭序》,都是复制品,因此,陈先生仅凭复制品而断定〈兰亭叙〉的用笔格调不高古,则属于主观臆测,凭据不足。
4 Q# k5 x2 c- {( T9 Z( o       先生言:其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而《兰亭序》的书法并不太散,也不太淡。它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而《祭侄稿》则极散又极淡。书无意于佳乃佳。0 l* a) [0 W9 p4 |1 i: ]  {
其三(这一条是散和淡的具体化),颜真卿写《祭侄稿》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而《兰亭序》书写时下笔、转笔多见刻意痕迹,露笔太多,作了很多不必要的强调,比如其第二行
少长咸集此地字落笔处过分,字更明显。而字的第一撇,字几道竖,落笔处皆太过分强调了,这就很不了。而《祭侄稿》则绝无此类毛病。
. J4 a; o; g- e: H
       书法的最高境界用散、淡二字的内涵概括,这从学者的观点论,并无不可,但却不具备书法艺术的学术性。秋石以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健笔天成、天人合一。健笔天成的内涵,对书法用笔境界的要求就具体化了,健笔即是要求用笔必须劲健有力天成即是需要用笔的境界如自然事物一般,即如古人所去屋漏痕万岁枯藤千里阵云等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相处的状态,是生态平衡的人文化境界。健笔天成自然天人合一自然因此,陈先生从学者的角度对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把握是有道理的,但是不准确——散,有程度的不同,淡也存在程度的差别,因此,散、淡二字的概念仍然存在着模糊性。要散、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到了最高境界?这就让人费解。因此,用秋石的观点,只要散、淡到健笔天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就算是最高境界了。+ C; A+ n& `$ ~: H' \
       但是,陈先生接下来的论述确出现了更大的偏差——先生认为《兰亭叙》的用笔不散、淡,《祭侄稿》的用笔才散淡。对于这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上的问题,交流起来十分困难,秋石于此也只能阐明自己的观点了——以秋石看来,《兰亭叙》的用笔,正好是非常而且的:其起笔之率真、行笔之平和灵动、结字章法开阖之自然,是一目了然的;其内涵的境界,是神散而形不聚的大散,是神淡而形华丽的大淡。而《祭侄稿》的书法境界却正好从反面得来:起笔浑厚着意、行笔雄放凝炼、结字章法纵放夸张,也是一目了然的;其内涵的境界,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是浩然空茫的淡,是用刚正之情、浩然正气立出来的苍然之淡,是一种历尽人间悲欢离合的悲壮之淡。不知在陈先生的眼中,鲁公之庙堂气何以便能压服右军之风流超逸之气。更不知在陈先生的眼中,《兰亭叙》那么明白的极散极淡,何以成了不够散、淡了呢!1 r8 e7 ]$ M4 K* N# F) q! i
       另外,陈先生言中,认为〈兰亭叙〉有刻意处,这是事实——正如后人所评,右军书尽善尽美,在技巧上确实穷极其精,但这正是右军书高标书史的原因之一;更难得的是,右军能化技入道,以精深之技,发于空灵之道,合乎天然,这也正是后来书家对其仰望推崇的关键。不知陈先生对此如何视而不见呢?!而鲁公之〈祭侄稿〉,确乎少了些刻意 ,但其用笔草率,意韵失之刚狠,多有失笔之险,因而境界从表面看来显得空茫大气,而内在则略显紧迫。不知右军之略显刻意与鲁公之略呈紧迫,得失之间,谁多谁少?!, q0 A  Z$ ?) M
       先生云:其四,《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女郎才此言就更不可取了——历来评家,评右军书,皆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评之,若说〈兰亭〉多了两分秀逸之气,倒还说得过去,而以女朗才评之,则非相知之言了!  2 S2 K  I# ^* Q6 m
6 x; c5 t+ N) o3 \
       先生云:其五,《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其六,《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其七,《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其八,《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如《祭侄稿》中何图爰开土门,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固知一死生,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右军与鲁公书,因文化内涵决定了其审美追求不同,在用笔上就是切然不同的风格,陈先生的这种对比,在方法上就不可取;而且,两件作品的用笔,各有其痛快处,只是,也许是陈先生自己的性情或审美追求所限,偏爱鲁公,也致有此偏颇之论!
6 b  Y  b; j" E& U* E8 @  
) \% N; e$ F6 H% `( ~  v3 ~        综上所论,要把这两件作品作水平高低的排行,显然很难。就象两位绝顶的武林高手的对阵,过了千万招,两人心中自知难分高下,但旁观者看来,也许会作出自己的评判:在某一招上,谁比谁强了一点!但这种表象式的理解,显然是不能全面深入武学真谛的。
2 s5 H' X: X) j+ s1 t9 t
+ S- W! F  e1 k6 r
% D: V, G# N! @* n- x% F0 S$ G, O) g9 w
                                  2008年6月9日晚于秋石斋
6 b; B; R3 P6 m& e
6 l8 [% V6 W  s
[ 本帖最后由 秋石斋主 于 2008-6-24 15:44 编辑 ]
发表于 2008-6-9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也是这两个帖,各具千秋,没有可比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 Y- w) u' W9 W& r8 `
! K) n0 F/ G/ y" m/ X% x
em13 em13
) _9 D  [& S. ^6 z  A) b果儿之言在理!这里再补充一点认识:
9 X3 N* S7 {$ b9 O" }# \        老百姓有言论自由,可以对古人、今人进行主观理解和评判,而且可以随时改变理解和评判的角度和观点。  e3 A  ], w6 O) v5 X5 L* r
        但陈传席先生是一代大学者,他的言论,无论是就其自身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都应该站在学术的高度,而不能把自己不成熟的认识当成真理来宣传。! L, v: h1 m3 K- x( d+ r& ]* ~5 |  r" O
       而且,陈先生在文中并没有谦虚,并没有说他的新排行论只是一家之言,而俨然以大学者宣扬真理的口气发布其言论,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对其质疑!
6 x* k9 i7 d( q. |9 Z% ^& I2 v4 y! z/ M) j! z% ~: S
[ 本帖最后由 秋石斋主 于 2008-6-24 16: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先生论画不好论,可论书法瞎掰!就象他的画一样品位很低,可能都用到画论研究了.......况且未必!em23 em23 em23 em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淳古堂 于 2008-6-10 00:31 发表
3 Y& w1 o0 J. a; F陈先生论画不好论,可论书法瞎掰!就象他的画一样品位很低,可能都用到画论研究了.......况且未必!em23 em23 em23 em24
# b- o5 @! H- }# b4 B
em13 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公战秦琼em24 em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的就是存世作品,莫扯真迹,有些远了!虽风格不同,但每个人心中自有比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一水平的艺术本身只有风格的差异。评论谁高谁低,只是个人喜好,没有学术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10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em6 em6 em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741002 于 2008-6-10 10:00 发表
% v! ~5 P! |' e. J( e3 w同一水平的艺术本身只有风格的差异。评论谁高谁低,只是个人喜好,没有学术性。

& f8 s' L! C! r: R
4 p/ H' t) o# ?7 P0 }3 I0 d
; O1 _6 _" q$ w1 fem13 em13 em13
% e& |! H1 k3 x1 L# P另一个话题:
1 T& N8 G5 o2 U, s5 S3 j8 r) O1 N艺无止境——在艺术的道路上,盲目崇拜与争强斗狠,都同为浅薄的表现,更是平庸世俗的行为。有一句话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意思很明白:真正做学问的人不会与人争高低,更不会论他人之短长。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