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8-3 11:47

em1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8-3 11:47

em1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8-3 11:48

em1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8-3 11:49

em1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8-3 11:51

em1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8-3 11:52

em1

艺农 发表于 2007-8-3 21:52

传神草书 寓醉于形——王朝宾书法艺术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表日期:2007年1月11日      作者:曹业锋   【编辑录入:hxin】





  在书法艺术的各种字体中,最能“达其性情,哀其形乐”者,莫过于草书。自东汉末年,当时彦哲已习草成风。虽然“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然多才之英,笃艺之言,役心精微,耽此文宪。”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盖草之道千变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非神明自得者,孰能止于善耶?”笔墨已随时代,草书也因时沿革。魏晋草书醇和古雅,落笔成戎,笔短意长,隶意犹存;唐宋草书为之一变,追求新奇,个性张扬,放浪形骸,多有隶书笔意;明清草书,推陈出新,在作品的外在形式方面突破较大。当代写草书者,从人数上说,是历史上的高峰,只要看看历届的书法展览便知,但多是明末王铎、黄道周、傅山等几家的翻版,相互陶然已成共习。然而河南王朝宾潜心草书30多年,著绝势于绢素,续百代之遗法。勇与古贤争席位,可谓当今善草书者。
  王朝宾6岁时开始执笔学书,至今已50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学书道路上,他对各种书体皆下过苦功,尤其钟情于草书,80年代初即以草书名世。王朝宾学草书,方法与众不同,由于他深谙草书艺术的发展,他认为: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意。因此他的取法,首先从汉隶入手。他常说,不学汉隶,不知草书之源。他学隶书主要把工夫用在对汉代历史气息的理解与把握上。因此他的隶书气息直通汉代。王朝宾写隶书如写行草,落笔使墨,毫不含糊,举重若轻,振笔如飞,因此作品写得气韵天成,却又生动自然,不板不火,得书卷气,庙堂气之正格。继之,王朝宾对王羲之《十七帖》、索靖《月仪帖》、颠张醉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临写。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其家衣帛,必先书而后练”。王朝宾学草书,用功不减草圣。我在他的书房曾见到一本1978年他用拷贝纸双钩的张旭《古诗四帖》,毫发毕现,堪为传神。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古人能下此种功夫,可谓少矣。
  在草书临习过程中,王朝宾还专攻过一个时期的“游丝草”。这种不被人重视的草书,在他看来是有“养分”的。他根据宋代朱长文有关游丝草的描述与吴说的草书遗迹,结合传为唐代吴道子画的《八十七神仙卷》的用笔方法,精研“游丝草”,笔画流畅自然,飘逸洒落,柔中含刚,虚无缥缈。线条细而圆健,如丝如缕,袅袅不绝。似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绕崖谷,任于造化。然写游丝草并非他的专攻方向,仅是通过这种训练,以增强腕力,提高草书线条的质感。
  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王朝宾又竭力向当代贤哲林散之、谢瑞阶、孙其峰、沙曼翁诸先生学习。他曾说:“学习古人的书迹,得古人的气息;学习当代人,收时代审美之利。学习在于一个‘化’字,不能生搬硬套,仅有其形,若无其神,则为土偶衣冠。”
  取法自然是艺术的共性,绘画讲究写生,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也有“我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之论。书虽肇于自然,但它不如绘画直接,它更抽象,更含蓄,需要很高的悟性。古人有“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用笔如锥画沙、印印泥”;“观夏云多奇峰而草书大进”等等这些源于自然的书法秘诀,皆是古人细心体会生活,观察自然而转换妙用于书法之中。王朝宾写草书亦注意取法自然。当他登上黄山之巅,身边云烟飘渺,一丝一缕,时聚时散,若断似连,变化无穷,人在其中,如临仙境,他忽然心有所悟,这不正是他心仪已久的写大草的境界吗?他结合《八十七神仙卷》的用笔方法,充分发挥宿墨、涨墨、枯墨的艺术效果,尝试着用大草来表现这种境界。他用这种尝试抒写着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此时,我们不难理解王朝宾的大草作品,落款常以“醉草”称之。大醉何须酒,别人或许误认为是他吃醉酒后所书,其实先生并不多饮酒,更无从谈醉酒。如上所说他是陶醉在那“如丝如缕,虚无飘渺”的草书仙境里,冠以“醉”字来概括他书写时的那种状态是最好不过的了。心手双畅是技法高度娴熟的表现,只有心手双畅才能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行当其所行,止当其所止,通达节之变,穷造物变化之极。王朝宾常说:“狂不如颠,颠不如醉”。这正是唐人诗句“醉里得真知”的境界。
  王朝宾虽醉于草书,但他作草书并非浪书涂鸦,笔无节制,一溜直下,而是更注重笔力,筋节交代清楚,前笔有结,后笔有起,当断则断,气脉绵亘。正所谓张芝“下笔必为楷则”。
  更让我敬佩的是他虽以醉于草书自居,但他并非醉而不醒,孤芳自赏。能醉是他的功夫,能醒是他的学养。他说,草书达到精熟只是一个阶段的追求,熟而后生,精而能化才是更高阶段的目标。用笔强其骨,求其“辣”字,辣而淡,进而渐入化境,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才是最终目标。

艺农 发表于 2007-8-3 22:00

接177

em1 em1 em1 em1 em1

小雨wcb 发表于 2007-8-4 07:40

引自《今日安报》2006年9月6日
因《汉碑全集》上没有自己的署名,老编辑状告河南美术出版社还我第一责编权!

      安报讯(记者李向华)昨日上午近11时,迈出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大门时,61岁的王朝宾心情沉重。王朝宾说,10年时间,他策划、整理、编辑《汉碑全集》套书,而今《汉碑全集》面世,书中竟然没有他的署名。如今已从河南美术出版社退休的王朝宾,为争取自己第一责任编辑的著作权,将自己所在的出版社告上法庭。
  十年奔波
  昨日下午,在王朝宾的家中,他找出两本自己当年甄选、翻拍汉碑拓片的笔记本。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他所选拓片的年代、大小、内容,甚至当时的一些花销也记录在案。王朝宾说:“《汉碑全集》是我1993年开始调研策划的,我根据自己几十年对汉代书法和汉代碑刻的研究,认为能编辑出版一套《汉碑全集》,经过长期调研,我找到国内许多书法界的专家和朋友商榷、调研,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1997年冬我以责任编辑的名义在河南美术出版社选题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社领导集体通过,并作为社里的重点选题,被省新闻出版局选为重点选题上报,被列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
  王朝宾说,1998年起,他就开始寻找碑拓、留存资料及合作伙伴,先后涉及新乡、山东、陕西、天津、徐州、山西、甘肃等20多个省、市。直到2003年,《汉碑全集》终于进入三审阶段。
  原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赵正在电话中说:“四五年前,我当时已经不是馆长,是我介绍王朝宾到甘肃省博物馆找的拓片。”
  突失署名
  据王朝宾介绍,在2003年12月河南美术出版社审稿单上,《汉碑全集》的责任编辑一栏第一个名字为王朝宾。2005年3月,王朝宾退休,继续进行《汉碑全集》的编辑工作。2006年,河南美术出版社计划出版《汉碑全集》。2006年春节过后,河南美术出版社新任领导提出要求王朝宾署第二责任编辑,他没有同意。6月,王朝宾接到出版社通知:他不再是《汉碑全集》的责任编辑。
  在今年8月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王朝宾看到印刷成册的《汉碑全集》(6本),从主编到责编再到编委会,竟然没有他的名字。
  昨日下午,曾经的《汉碑全集》三审人员、退休的前总编黄思源说:“《汉碑全集》的前期工作王朝宾确实在做,但后来怎么回事我不清楚。”
  该书现在的责任编辑刘灿章说,据他了解,前期是徐主编(全集的主编)做了很多工作,后期王朝宾出了一些差错才有现在的变化。
  责编之争
  王朝宾协调无果后,今年7月将河南美术出版社告上法庭,向法院申请要求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恢复署名。昨日上午,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双方进行了简单的预备庭审,法院将于9月底正式开庭。

郗墨金 发表于 2007-8-4 11:19

em1 em1 em1
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查看完整版本: [重磅]::::朝见朝宾::::{书坛名耆王朝宾全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