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宫恩武o

观点二:别拿书法人的画蒙事--关于国画契机贴的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铁子!很值得关注!在我看来,宫的视野更宽泛些,....丁更陷于文人画的格局,文人画没什么不好,关键在于,当今的书家,有几人能称上真正的文人?就象丘正中老师所说--看看当今,都是什么样的人在写字!    石开有句话没错!画画似于苦行!若干年前,我也因此离我老师而去,..老师也致今耿耿于怀.....国画大师们有个类似的现象.或是僧,如渐江空残等,或是半个僧八大,秋园等,或是居士,唐伯虎之类,成大师者,要用大半生或一生的功力!这跟西洋画家确实有差别,他们成为大师的年龄大都很年轻!--这是值得思考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9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一张,霍春阳先生的画(没找到精彩的)
20073514150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9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急了吧,呵呵。

  那不行,老宫必须怀疑你的动机,必须纠正你审美意识的偏驳,不过这和你的审美人格没有任何关系,呵呵,不要往自己身上泼水
  丁兄是带着书法人的敏感和对于一个自己崇拜的书法家的敬佩之心去欣赏诸先生的,你说的书法家的画只是一种书法家的消遣,这种消遣被你提高的太多了,价值的确有,但是高度对比于国画家来说几乎不具备可比性,你从一个书法人的角度去欣赏,我从一个绘画人的角度去欣赏,二者的审美取向本身就有问题,何谈公正二字,这件事情的本身就是因为丁兄自以为是的高估了你认为的大书法家高于大画家的二者关系,并且及其坚定的否定了所有的画家的成就而引起的,最后竟然连大颐寿者都不如当今丁兄笔下的诸位大书法家,这绝对说明你对与国画的认知很初级,至于你说刘墨先生的著作里也在否定潘天寿先生,只能说明刘先生和你出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并不代表着刘先生评价潘天寿先生如何如何就如何了,相反却启发了更多的绘画人的求知欲--即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去解读潘天寿先生的艺术人生、书画价值,这是件好事,值得提倡。

丁兄说笔墨好深奥,然也,但不知道丁兄是否真的了解什么是书法里的笔墨,什么是国画里的笔墨,书法里的笔墨老宫就不说了,你比我懂,而国画里的笔墨老宫一定要给你上上课,呵呵,您上眼。

“笔墨是中国画的术语,是指用笔和用墨的基本功以及画面效果。
  中国画是非常讲究笔墨的,对于欣赏中国画来说,也必须懂得笔墨和看懂笔墨才有资格发言。一般说,用笔就是指线条,这种线条和书法内的线条有一定得区别,所以还要另外准备一双慧眼去解读。
  线条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这与西洋画是不同的,西洋画主要依靠明暗调子,即通过光投射到对象上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来造型。中国画则主要依靠线条来造型。线条不仅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也用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明暗,因此,中国画线条的变化是很丰富的,有轻、重、缓、急、粗、细、曲、直、刚、柔、肥、瘦等种种区别.而单是中国古代画人物衣服的褶纹,就总结出了十八种描法,称为“十八描”,它包括:铁丝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枣核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柳叶描、竹叶描、混拙、撅头钉描、枯柴描、蚯蚓描、高古游丝描、琴统描、马蝗描、钉头鼠尾描、曹衣描、拆芦描等等,够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了吧。而且古代中国画家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还总结出了用笔的“五忌”、“六要”。用笔五忌是指忌刻、板、枯、弱、结;用笔六要是指一要自然有力,二要变化有联系,三要苍老而滋润,四要松灵而凝炼,五要刚柔相济,六要巧拙互用等。这些都是画家们的经验之谈,可作为我们品评中国画的借鉴。
  再说用墨,用墨就像用色,主要目的是表现物体的色彩、明暗等。墨虽然是黑的,但中国画却有“墨分五彩”或“墨分六彩”的说法,五彩是指黑、浓、淡、干、湿,如果把自也算在内,就成为六彩。古人说“墨即是色”,浓淡水墨可代替各种色彩。用墨要有浓淡于湿之分,只干不湿太干枯,只湿不干太臃肿,浓淡于湿结合起来,变化多,生动而才有气韵。一般来说,用墨之法,有焦墨、积墨、破墨、擂墨之分,焦墨是一种磨得极浓的墨,用焦墨的时候需有浓墨、淡墨在旁呼应,否则,焦墨孤立,难见笔意。积墨,就是用浓墨和淡墨连染连敷几次,使其出现一种深厚的味道,破墨,则是先用淡墨上纸,趁湿再浓墨加上,由于宣纸的特殊性能,会变化出一种奇妙的韵味。擂墨,就是用大楷笔蘸浓墨,拧在纸上捺转,略似鱼鳞,由浓致淡,参差不齐,谓之擂墨。
  中国画因为讲究笔墨,所以评论或欣赏一幅中国画,就要看它的笔墨功夫。一般认为,笔墨大胆、雄健、流畅、自然,给人一种力量的感觉,是好的:反之,笔墨轻嬴、困弱、滞凝,则是不好的,笔墨常关系着一幅中国画作品成败的关键(引自《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你不得不承认你举例说明的是石开先生的画是一幅有笔无墨的画,它不具备中国画的要件,更不是一幅高明的中国画,这样说是不是很细致。

当代书坛真的有超过或比肩丧乱帖、韭花帖的巨制吗?国展都忽悠到九届了,每一届的金奖都在哪呢?兰亭最高奖的艺术价值在哪呢?是不是展览结束,作品也被束之高阁了,这样的东西你还指望它传世?难,清代没有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还是元明没有,这你比老宫了解,为什么故意避开不提呢......我就不啰唆了。

丁兄例举的几位都是已经不在世的大家,(老宫例举的都是在世的中青年画家,这样比较的依据就很客观)他们都具备一个大画家的资格,但你在品读这几位不在世的大画家得作品的时候,只片面地看到了笔,其实墨在几位大师的作品里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不信你找来复制品仔细看看

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绝对不是全部,尤其是在你看完泼墨泼彩的大写意中国画及没骨法的写意山水画的时候尤甚,宾虹老的观点不知道代表性有多大

  感觉丁兄的好画就是“有笔无墨...”等的描、点,根本没有墨分五彩一说了,只有需要的时候,化点颜料洇上去就是了?

书画同源不假,但绝对不是丁兄这样的同源,你这只会害了中国画

还有话说,就是有些迷糊了,明天接着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11-29 22:17 发表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铁子!很值得关注!在我看来,宫的视野更宽泛些,....丁更陷于文人画的格局,文人画没什么不好,关键在于,当今的书家,有几人能称上真正的文人?就象丘正中老师所说--看看当今,都是什么样的人在写字!   ...

你说得越来越有意思了,至于僧道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避免不了的。就像画棵枫树下蹲着只猴子就是封侯,画点蝙蝠就是“有福”等等吧,只有纯中国的东西才值得我们去审视、发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dou_客龙 的帖子

兄长此幅画也属霍老师的下品,呵呵,不值一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箫嘉伟 于 2007-11-29 21:27 发表
在我看来,宫恩武先生的思考要客观些,而丁剑先生比较主观了些。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其涵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
               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 ...

你说得很有意思,看了你这一段老宫反而有点清醒了,算了,咱也要跟周公聊聊去了,这就走起,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貺齋 于 2007-11-29 23:03 发表
em11 em11
先占位置,考虑一会儿,重新编辑、发言。

兄长您受累,老宫可得拜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0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很热闹,书法家妄谈画家不可取,画家妄谈书法家亦不可取!只有深入到对方领域,做出卓有成效的研究,才可发言.轻易否定谁都是不对的,我感觉宫的观点我比较赞同,em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0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11-29 22:54 发表
兄长此幅画也属霍老师的下品,呵呵,不值一哂

呵呵!象仿的!  霍的''紫藤'画的好,没找到,,,em13 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