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人物(精)
九一 杨文会(1837—1911)杨文会,号仁山,安徽石埭县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自幼读
书,但不喜科举业。当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革命军进攻安徽,他随着
家人辗转迁徙于各地,前后十年。这时他学习音韵、历数、天文、地理以及黄老
庄列等学问。同治三年(1864),他因病专心研究有关修养的书籍,得《大
乘起信论》,反复读诵领会其中的奥义。接着又看到《楞严经》,更有会心,增
加了对佛经钻研的兴趣。同治五年(1866),他到南京在工程界工作,同事
中有真定人王梅叔,深通佛学,时相切磋。他又认识了魏刚己、赵惠甫、刘开生、
张浦斋、曹镜初等人,和他们讨论,以为当时佛经大部分刻版都毁灭了,对于弘
扬佛学很有影响,应将刻经的事业恢复起来。于是设立金陵刻经处,募款重刻方
册藏经,由他自任校勘。同时赞助这事最力的有江都人郑学川,出家名妙空,在
扬州砖桥设立了江北刻经处,和金陵刻经处分工合作。同治十二年(1873),
杨文会又研究造像,拟好结构,请画家画成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大悲观音像等,
另外还搜集古代名画佛像,一并刻版流通。光绪四年(1878),他服务外交
界,随驻英、法公使到伦敦、巴黎。光绪十二年(1886),又再去伦敦认识
了日本留学僧人南条文雄。三年后,他任满回家,年已五十三。他感慨当时政治
的F•B,决心摆脱政界,专门研究佛经。又与南条文雄联系,托南条在日本陆续
搜得大藏经未收录的中国古德著述二百八十余种,择要刻印。同时他也帮助日本
编辑《续藏经》,供给了好些注疏和密教典籍。光绪二十年(1894),他和
英人李提摩太把《大乘起信论》译为英文,流通于外国。明年,他又在上海会见
了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很赞同波罗发起摩诃菩提会将在印度复兴佛教的宗旨,
就着手编订《初学课本》等书,准备创办学校,培养弘法人材,作这一运动的响
应。由于这些事,他对中国和日本、印度等地佛教文化的交流,作出不少贡献。
光绪二十三年(1897),他于南京延龄巷修建住家的房屋,附带收藏经版并
流通佛经,四年后将这所房屋捐给刻经处。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于刻
经处实现了办学计划,设立祇洹精舍,招收僧俗学生十余人,由他亲自教授佛学。
释太虚、邱晞明等都是当时学生中的优秀者。祇洹精舍办了两年,因缺乏经费,
就停办了。跟着宣统二年(1910),杨文会又办佛学研究会,他自己主讲。
他此时在刻经方面,因感觉到日本所编《续藏经》的芜杂,就另编了《大藏辑要》
的目录,共收三藏要典及各家著述共四百六十种,三千三百余卷,准备陆续刻印。
又拟作大藏和续藏的提要,提供读者研究的门径。宣统三年(1911)秋,他
患了病,以刻经处的事业嘱咐研究会同人,并以处内事务托欧阳渐、陈镜清、陈
义三人分任,于八月十七日去世,年七十五岁。他遗嘱不愿和一生所刻的经版分
离,所以他的遗体就葬在刻经处内,并建了纪念塔。他的著作有《大宗地玄文本
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并《注》各一卷,《十宗略说》一卷,《阴符》、
《道德》、《庄》、《列》四经发隐各一卷,《论语》、《孟子》发隐各一卷,
《等不等观杂录》八卷,《观经略论》一卷,《阐教编》一卷,都已刻版印行。
杨文会宏扬佛学四十年,以刻经和讲学交互为用,对于中国近代佛教所发生
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计划刻版的《大藏辑要》虽未完成,但重要的著述都已刻了
出来。象贤首的十疏之六和一些杂著、嘉祥的《三论疏》,慈恩的《唯识述记》、
《因明述记》,善导的《观经疏》等中国久已失传的要典,都从日本搜得底本,
精加校勘,刻版流通。这不但丰富了佛教大藏的内容,并还启发了学者的研究,
使各宗学说得到平等的传播。所以在他主办的佛学研究会讲习指导之下,会员如
谭嗣同、桂柏华、黎端甫、梅光羲、李证刚、欧阳渐等各擅专宗,有独到的造诣。
至于杨文会自己的佛学思想,则着重在净土法门,推尊明末四大师(莲池、
紫柏、憨山、蕅益),对于佛学各宗以及内外学说,带有浓厚的调和色彩,因而
常常表示“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他对贤首宗著述有深刻研究,并有精确辨别,
象《华严三昧章》一书,就是经他的鉴定刻出流传于世的。他并还上溯清凉、圭
峰各家思想的来源,特别重视《大乘起信论》和《玄文本论》,要将二论的综合
法门来函盖一切。他自己独尊贤首,而对接近他的学人则因材施教,分别鼓励深
入余宗。所以他在佛学上诸宗兼顾,规模广阔,影响于当时。
中国佛教人物(精)
九二 敬安(1851—1912)敬安,字寄禅,别号八指头陀,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诗僧。清咸丰元年
(1851)生于湖南湘潭县,俗姓黄,世居湘潭石潭村,以农为业。幼时父母
先后去世,贫无所依,为邻村农家牧牛,暇时始入乡塾读书。同治七年(186
8),一天,牧牛时,忽见篱间盛开的白桃花为风雨所摧落,不觉放声大哭,遂
投湘阴法华寺,从东林出家。同年冬到南岳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后,即
上衡州岐山仁瑞寺参恒志禅师(1811—1875),并在这里充当苦行僧职。
随众坐禅之余,时闻恒志说法,于佛学稍知门径。这时,寺中有精一上座喜吟诗,
敬安认为那是世谛文字,非衲子的本分,曾加以讥笑。过了两年,他到岳阳访问
舅父,游览岳阳楼,有人分韵赋诗,他纵目四顾,水天一色,不觉吟了一句“洞
庭波送一僧来”。诗人郭菊荪说他“语有神助”,因此劝他学诗,并授他唐诗三
百篇(敬安《冷香塔自序铭》)。
清光绪元年(1875),二十五岁时,他离开湖南,先到禅宗著名道场镇
江金山寺,从大定和尚(1824—1906)参禅。不久行脚江南,漫游杭州、
宁波等地,遍参江浙名宿。至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礼拜,燃了二指供佛,因号八
指头陀。其后历游天童、天台、雪窦诸古刹。他爱好吴越山水,行脚参禅之外还
热爱作诗。他初到杭州时(1876)即以“杭州”为题吟了一诗:“欲把杭州
当橘州,闲身到处便勾留。此生不作还乡计,饱看湖山到白头!”音律格调已相
当成熟。光绪七年(1881),他最初的诗稿《嚼梅吟》在宁波刊行,使他开
始在当时诗坛上占有一席地位。
光绪十年(1884),他自江浙回到湖南,先后住持过衡阳罗汉寺,南岳
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神鼎寺,长沙上林寺诸大名刹。其间从
岳麓山麓山寺笠云芳圃(著有《听香禅室诗集》)得法。沩山是沩仰宗的发源地,
他住持以后,立志复兴,不到几年,规模已很可观。这个时期他常和邓白香、王
闿运、叶德辉、陈伯严、吴雁舟诸名士往来,诗学的造诣日深。同时又加入湖南
名士王闿运等创立的碧湖诗社,和各地名流唱酬投赠,于是诗名更噪于海内。光
绪十四年(1888),三十八岁,《八指头陀诗集》十卷出版,自述出家行脚
及学诗经过附于卷后。前五卷由陈伯严校刊。后五卷由叶德辉续刻,并作序说:
“其诗宗法六朝,卑者亦似中晚唐人之作。中年以后,所交多海内闻人,诗格骀
宕,不主故常,駸駸乎有与邓(白香)王(湘绮)犄角之意。湘中固多诗僧,以
予所知,未有胜于寄师者也。”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十二岁。东南名刹宁波天童寺方丈虚席,幻
人首座率领两序班首代表前往长沙礼请。他即辞上林寺法席至天童寺为住持。天
童寺自明末密云禅师(1566—1642)重兴以来,规模宏大,俨然为十方
丛林模范。清末住持乏人,渐趋寥落。自敬安继席以后,前后十年,任贤用能,
百废俱举,夏讲冬禅,宗风大振。他认为佛法衰微,由于僧众人材缺乏。当时杭
州白衣寺住持松风计划在杭州开设僧学堂,他首先赞同并赴杭州协助,后因松风
为哑羊僧谋害殉教,未见成功。敬安曾作《杭州白衣寺松风和尚哀词》悼之。光
绪三十四年(1908),宁波僧教育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首先在宁波创办
僧众小学和民众小学,致力佛教教育事业。
辛亥革命,国体改变。1912年全国各省佛教徒于上海留云寺召开中华佛
教总会成立大会,公推敬安为首任会长,并设本部于上海静安寺,设机关部于北
京法源寺。这是中国各地佛教徒最初的联合组织。当时各地有攘夺僧产销毁佛像
的情形,僧众无法应付,纷纷报告佛教总会。敬安鉴于当时情况非常严重,思欲
加以根本挽救,于是在这一年十一月一日到达北京,和他的嗣法弟子道阶前往内
务部会见礼俗司长杜关,根据约法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夺寺产。但谈话未获
结果,他即愤而辞出。十二月二日夜圆寂于北京法源寺。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
五。法徒道阶等奉龛南归,葬于天童寺前青龙岗冷香塔苑。
敬安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诗僧。光绪十年(1884),他在宁波延庆寺卧病,
听到法军侵犯台湾、清军败于鸡笼(即今基隆)的消息,激起爱国的热情,以致
失眠。他由于精神郁结,竟发热病。曾写了许多诗以见志,自言爱国之心与大慧
杲同,但道德文采不及而已。光绪末年,江浙各省学堂有提取僧产助学之议,杭
州的僧界情急,便冒用他的名义领衔,联合浙江三十五寺请外国僧人入内保护,
以相抵制。报纸宣传,引起中外的注意。他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是辱国辱教的举
动,立即致函当局,表明态度,并力请严行拒绝。于是清廷乃命各地自办僧学,
以杜绝外国势力之侵入。我国之有僧学开始于此(《冷香塔自序铭》)。
敬安的诗是经过刻苦思索而成的,读来使人感到隽永有味。他所写的各体诗
都有佳句,自成风格。意境和格调都非常优美。他的著作,现在流传有《八指头
陀诗集》十卷、《续集》八卷、《文集》二卷、《语录》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