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28 22:15

中国佛教人物(精)

七一 知礼(960—1028)
  知礼,字约言,是宋代天台宗的义学高僧,俗姓金,四明(今浙江鄞县)人,
七岁时(966)依汴京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专研律部。二
十岁(979)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927—988)学天台教观。太宗端
拱元年(988)义通圆寂。淳化二年(991),受请住四明祥符寺,遂开讲
席,学徒云集。既而以堂舍狭隘,于至道元年(995)迁城东南隅保恩院,次
年,院主显通舍院与知礼永作十方住持传演天台教法之地。真宗咸平二年(99
9)以后,专以讲经、修忏为事。六年(1003),日僧寂照等携带其国天台
宗学者源信有关天台教义的疑问二十七条来询,他依教答释。其后先后撰《十不
二门指要钞》、《别理随缘二十问》、《十义书》及《观心二百问》等,使天台
宗蔚然中兴。大中祥符六年(1013),创设念佛施戒会,结合僧俗男女一万
人,同修念佛、发菩提心,求生净土。七年,撰《观经融心解》。天禧五年(1
021),撰《修忏要旨》、《观音别行玄义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
仁宗天圣六年(1028)圆寂。天台宗人尊为第十七祖。一般称为四明尊者。
禀法领徒的弟子,有广智尚贤、神照本如、南屏梵臻等三十余人。
  知礼的著作,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金光明经文句记》十二卷,
《观音经玄义记》、《观音经义疏记》各四卷及宁宗嘉泰二年(1202)四明
宗晓所编《四明尊者教行录》七卷等。
  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起于知礼时代。知礼一派自认为是天台一宗的
正统,以山家自称;而把和他们见解不同的晤恩、洪敏、源清、天昭、智圆一派
贬称为山外。知礼极力发挥智顗、湛然的宗义,其要点是“别理随缘”说,他在
《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成立此义。认为真如缘起的涵义,别、圆二教所说不同。
别教所说的真如,超然在差别的事相之外,就是和事相隔别的理体,所以称为
“别理”,或称为“但理”,“一理”。圆教则认为真如理中本来就具有差别的
事相,事理相即熔融。其随缘而作一切诸法,乃是举体随缘,举体不变,即不变
而随缘,即随缘而不变;所以称为“理具随缘”。如《指要钞》说:“他宗明一
理随缘作差别法,差别是无明之相,淳一是真如之相,随缘时则有差别,不随缘
时则无差别;故知一性与无明和合方有差别,正是合义,非体不二,以除无明无
差别故。……应知不谈理具,单说真如随缘,仍是离义。……故知他宗极圆,祇
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
  由于山外派的奉先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二卷,主张真心观,慧光宗昱
(与义通同门)著《注十不二门》二卷,又倡灵知心性之说,皆在教理上出入于
贤首家言。知礼起而著《指要钞》指出“别理随缘”之义;其用意是在捍卫天台
一家宗义,而贬低贤首家性起义的价值。以为他们不说性具三千,单说真如随缘
变造诸法,和天台家相望,止是别教隔历之谈,未臻圆极。然而山外诸师反对此
说,如梵天庆昭(963—1017)的弟子永嘉继齐作《指滥》,说真如不变
随缘正是今家圆教之理,别教岂有随缘?知礼于是作《别理随缘二十问》反破。
其时有天台元颖,作《征决》,支持继齐;又有嘉禾子玄,作《随缘补》助之。
知礼的弟子净觉仁岳(?—1064)又作《别理随缘十门析难书》,析破诸难,
成立知礼之说,其辩难乃渐息。
  又智顗的《金光明经玄义》,有广略二本并行于世。义通即曾讲过广本,并
对广本著有《金光明玄义赞释》及《金光明文句备急钞》(均佚)。但同时慈光
晤恩(912—986)作《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专解释略本,说《玄义》已
经在教义释一段用十种三法说广示法性圆妙之理,不须更作观心释;广本有此,
是后人所擅添;并依略本唱真心观。其弟子奉先源清、灵光洪敏共构难词,非议
广本的观心释,辅成师义。知礼应同门善信之请,作《释难扶宗记》,阐明广本
观心之义,唱妄心观。说晤恩废除观心,是有教而无观。源清的弟子梵天庆昭
(?—1017)、孤山智圆(976—1022)又合作《辩讹》,以破《释
难》,知礼继之次第作《问难书》、《诘难书》、《问疑书》、《复问书》诘问,
庆昭也先后作《答疑书》、《五义书》、《释难书》答辩,往复五次,绵亘七年,
知礼更于景德三年(1006),总括前后十番问答释难集为《十难义书》二卷,
更作《观心二百问》,遣弟子神照本如携往钱塘面请庆昭作答。智圆闻知此事,
请钱塘太守令他们停止论争,始暂告结束。其后天禧二年(1018),智圆又
作《金光明经玄义表微记》一卷,非议广本的观心释。知礼对之也在智圆示寂的
次年(1023),作《光明玄义拾遗记》加以破斥。另外,和这些论争相关联
的,还有色具心具、三千有相无相、理毒性恶等论争,特别是知礼于《观经疏妙
宗钞》卷一中作色心双具说,主张色法也和心法一样,圆具十界三千诸法。庆昭
的弟子永福咸润作《指瑕》,固执独头的色法,不具三千等义。仁岳作《抉膜》
述心色不二义评破他。然而后来仁岳也不满于知礼约心观佛之谈,先后作《十谏
书》等和知礼诤论,其说到知礼示寂后为其再传弟子妙悟希最所破,知礼之说于
是大行。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28 22:16

中国佛教人物(精)

七二 智圆(976—1022)
  智圆,是宋代天台宗山外一派的义学名僧。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
钱塘(今杭州)人,俗姓徐。幼时出家,随后于钱塘龙兴寺受戒。二十一岁,受
儒学,但仍以习释氏为本务,即往奉先寺依源清学习天台教观。后隐居于西湖孤
山的玛瑙坡,与处士林和靖(逋)为友,又与当时天台宗义学沙门慈云遵式相交,
以天台三观教人,孜孜不倦,著述甚富。先是源清承其师慈光晤恩(912—9
86)之说,谓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广本(这部经的《玄义》有广本、略本)
中的观心释为后人所增,乃撰《法华十妙不二门示珠指》二卷,主张真心观。四
明知礼起而作《释难扶宗记》,以难源清而扶广本。智圆为救师说和同门梵天庆
昭(?—1017)合撰《辩讹》对抗知礼。其后十余年,更撰《金光明经玄义
表微记》一卷,以词鄙、义疏、理乖和事误四难,批判广本的观心释。又撰《请
观音经阐义钞》,提出智顗在《请观音经疏》中所说的理毒(法界元染而染为理
性之毒)能消伏,所以不是性恶。知礼对此又撰《释请观音疏中消伏三用》及
《对阐义钞辩三用一十九问》(收入《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二),难破智圆之说,
而主张理毒即性恶。庆昭的弟子咸润,作《释签》救智圆,知礼的弟子仁岳(?
—1064)也作《止疑》摧咸润。如此双方争论不绝,达十余年之久。智圆于
行禅讲道之外,好读儒书,又喜为诗文(见《闲居编自序》),年四十七圆寂。
因他隐居孤山,众称为孤山法师,弟子孤山惟雅传其学。智圆曾于真宗天禧五年
(1021)冬,就自造的《阿弥陀经疏》撰《西资钞》,扶病口述,即由惟雅
笔录成书。
  后人以四明知礼一系为天台宗的山家派,以钱塘晤恩、源清一系为天台宗的
山外派。而智圆为山外派中著述最宏富的学者,他著有《文殊般若经疏》、《遗
教经疏》各二卷,《般若心经疏》、《瑞应经疏》、《四十二章经注》、《不思
议法门经疏》、《无量义经疏》、《观普贤行法经疏》、《阿弥陀经疏》各一卷,
《首楞严经疏》十卷,世称十本疏主。十疏中仅《般若心经疏》现存。其余著作
现存的还有《请观音经疏阐义钞》三卷(现行本作四卷)、《维摩经略疏垂裕记》
十卷、《涅槃玄义发源机要》二卷(现行本作四卷)、《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二
十卷(现存十九卷)、《涅槃经治定疏科》十卷、《金刚錍显性录》四卷和《般
若心经诒谋钞》一卷。此外有《闲居编》收杂著及诗文五十一卷。
  智圆的学说,在教理方面,大体不出山外诸师一般的见解,主张心是能造、
能具的通体,色是所造、所具的别相,所以心具三千,色不具三千。又主张心、
佛、众生三法中,只有心是理,是能造的总体,生、佛诸法只是事,是所造的别
相;所以理具三千,事不具三千。而在观行的方面,却同于山家主张以凡夫的妄
心为观法的对境,但以异于知礼所立为但妄观,而以自家所立为即妄(即真之妄)
观。他又在《西资钞序》(载《闲居编》卷六)中表示他的志趣是:“始以般若
真空荡系著于前,终依净土行门求往生于后。”他又说儒、释其言虽异,其理相
通;而主张“修身以儒,治心以释”(见《闲居编》卷十九《中庸子传》上),
从而背离了纯粹的佛教,但代表了宋代一部分僧人思想的倾向。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28 22:16

中国佛教人物(精)

七三 阿底峡(982—1051,一说980—1052)
  阿底峡,是中国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他是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人。他的父亲就是当地的国王,名叫善祥;他的
母亲名叫吉祥光。这位国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叫莲花藏,次子叫月藏,幼子叫吉
藏。长子继承王位。次子月藏当受具足戒之后,取名吉祥燃灯智,也就是阿底峡
尊者(阿底峡是人们对他的一个尊称。后人对这个称呼的解释很多,但多不可置
信。据《菩提道次第广论字诂》引宗喀巴和《迦当教法史》的说法,是有“卓越,
优胜”等义,由此推测,这个名称当系由梵语转来)。
  他幼年很聪颖。十岁以内,学会医方、工巧、文学等,并常时皈依三宝,守
持斋戒,对于佛法的信仰和修持,都有明显的表现。十一岁的时候,他对宫中的
宝车彩女等繁华享用起厌离想,便到山林去参见佛教出家人胜敌婆罗门。起初王
子故意示现骄慢,自称是当地主人。胜敌说,“我已超出人群,没有主子也没有
奴隶”。说完这些话,王子供上弓箭宝剑,表示渴望出离,企求摄受。胜敌最后
指示他到那烂陀寺,使他寻求菩提贤论师。王子到了那烂陀,拜见菩提贤论师以
后,菩提贤又指他去参见那烂陀寺北面的明杜鹃菩萨。他见了明杜鹃菩萨之后,
又被指示往见黑山之南的阿嚩都帝巴。经过阿嚩都帝巴的开示之后,王子回到本
国,请求父母许可他离开家庭,父母无可奈何,就暂时答应了他。于是他又到阿
嚩都帝巴那里,恭敬供养,企求教授。阿嚩都帝巴传给他发心法之后,又指点他
到黑山寺去亲近大瑜伽师罗睺罗笈多伐折罗,在那里,他受了欢喜金刚灌顶。此
后,先到王宫向父母诀别,再到阿嚩都帝巴处修难行,学中观,获得月称一派的
中观见。二十一岁之内,内外声明、因明之学完全学会。在与其他宗教信徒的辩
论中得到胜利。二十九岁时,在金刚座末底寺从持律上座戒护论师出家。他从论
师学习了两年论藏。到了三十岁,他已遍学四部(大众、上座、正量、一切有部)
的三藏教典,通达各派的持戒行法。他曾长久住在毗讫罗摩尸罗寺,主要依止那
罗巴。又曾从飞行寺法护学《毗婆娑论》十二年。尊者不但精通了佛教学术,对
于当时的其他学派:如正理派、数论派、胜论派、瑜伽派的根本经典都能通晓。
  他不但在印度大陆上研习大法,为了求法的缘故,也曾三度入海。当时金洲
(据说即今苏门答腊)有一位大法师法称,或称法护,一般称为金洲大师,学识
渊博,名驰远近。阿底峡对他极为崇敬,于是决意参拜依止,与一百二十五位弟
子入海,乘船航行了十三个月,才到达金洲。金洲大师给予热忱的欢迎,以后十
二年中,尊者与大师共同起居,学得一切大乘佛法。特别注意学习的是《现观庄
严》一切教授,和《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等不共教授。此外,以清净
增上意乐修自他换菩提心的不共教授,也是从金洲大师获得。学成之后,与赡部
洲的商人结伴回到印度,那时他年四十四岁。
  当时印度有四大寺,即是:那烂陀、飞行寺、金刚座和毗讫罗摩尸罗寺。他
回国之后,先住在金刚座寺,其后因为护法王迎请,在毗讫罗摩尸罗寺驻锡。由
于他卓越的才学和声望,成为该寺的首要人物。当时这个寺院的前面,右边画着
龙树论师的像,左边画着他的像,可见当时人以为他可与龙树并论。还有,殿的
左右墙壁一边画着通达五明的人,一边画着得成就者,而左右两墙都有他的画像。
那时印度的寺规,只有大善巧者才能掌管钥匙,而他掌管了十八把钥匙。
  当时中国西藏地区阿里地方出家人智光,本是王族的后裔,而且曾摄持王位。
他看到当时西藏地区佛教内部异说竞起,理论分歧,即在经典之中,这部经与那
部经也常常有互相矛盾的说法。他心里想,只有到佛教基础厚的地方去求法,才
能决定谁是谁非。于是派遣七位智者到迦湿弥罗去留学,并且每人给予僮仆,共
二十一人,嘱咐他们除了求法以外,并应设法迎请当地的大德,而且还要打听哪
位大德能来西藏地区弘传佛法。被派遣的二十一人因为不服水土,陆续死了十九
个,只剩下宝贤译师和善慧译师两个人。这两个人回阿里以后,除了把学法的结
果报告智光以外,并且向智光述说他们所听到的吉祥燃灯智尊者的学识与声望。
智光于是派贾精进狮子前往迎请。但是这次贾精进狮子失败了,无论他怎样请求,
阿底峡只是不答应。他回到阿里向智光报告经过之后,智光让他再去迎请阿底峡
以下的大德,于是,贾精进狮子再度入印。
  这时智光为了迎请而筹募供养,到了西藏地区南方边境,不幸被一个信奉异
教的国王所俘获。智光的侄孙菩提光带兵往救,与那个王讲条件,结果是须要用
与智光身量相等的金子来赎智光。菩提光在阿里广事征募,结果还欠一头之量。
拿了这些金子去赎,未能达到目的。不过这次菩提光在牢狱中见到智光。智光告
诉菩提光说:“这个罪恶的国王你不要给他一两金子,把所有的金子都作为迎请
阿底峡之需。我宁愿为法舍身,死在这里。”菩提光回去之后,还要再寻觅金子,
但这时他听说智光已经死了,于是中止这件事。又请戒胜律师往迎阿底峡。
  戒胜到了毗讫罗摩尸罗寺中,晤见先来此地的贾精进狮子。贾劝告他先不提
迎请,只说是来求学,因为恐怕操之过急更容易失败。又告诉他不要提迎请阿底
峡以下的大德,因为除了阿底峡以外,没有第二个人能在西藏地方弘传佛法。他
们过了一些时日之后,把阿底峡请到贾精进的房间里,奉上带来的金子,并且把
西藏异说流行的情形、智光如何为迎请他牺牲性命、智光菩提光受到多少痛苦,
耗费多少资财,以及智光迎请他的言词,一一都告诉了他。他对于他们所说的话
表示非常同情,说智光一定是一位菩萨,但是告诉他们因为自己任务太重,恐怕
不能成行。但他又说自己也要考虑一下,能不能在西藏地方弘阐佛法。当时嘱咐
他们暂时把金子存起来。
  他当时虽然没有马上答应使者的要求,但此后经常考虑赴藏的问题。一天,
到了金刚座,智光所派遣的使者顶礼足下,涕泣请求。他才答应了他们,把寺院
的职务交卸清楚,决定赴藏。第二天他到毗讫罗摩尸罗寺的上座宝生寂处辞行,
只说带着外来的香客朝礼圣地。宝生寂听了,也要和他们结伴到各地去瞻拜。到
了中途,宝生寂发觉他们是设好圈套,打算与阿底峡共赴西藏地区。当时他就和
戒胜译师等人商量,允许阿底峡赴西藏地区弘法,以三年为限。因此,他们越过
边界到达尼泊尔,受到尼泊尔国王竭诚的敬礼和盛大的欢迎。不幸在这里贾精进
狮子译师因病去世。阿底峡很悲哀地说:“我现在没有舌头了,到西藏也没用了。”
  在尼泊尔的时候,弘扬正法,并将王子莲花光摄受为弟子。一年以后,启程
赴藏。那时是公元1041年。
  到达阿里的时候,菩提光迎请他住在智光所建的沱庭寺里,在那里讲说多种
教法,传授多种灌顶,翻译了多种经论。又应菩提光的启请,造《菩提道灯论》,
辟斥违背佛法的异说,开示三士道次第。这部书直到现在还为藏族佛教徒所尊奉。
  那时八十五岁的宝贤译师最初以为自己对显密诸法都已完全通达。虽然有阿
底峡来,也不会再有什么可求的法。可是阿底峡既是王族请来的,只好虚与委蛇。
但以后逐渐被阿底峡高深的学识、卓越的德行所感动,于是化轻视为崇敬信仰,
后来并且帮助他翻译了不少经论。
  阿底峡在阿里住了三年,将要返回本国的时候,西藏一位通晓梵文的居士,
后来成为他最大的弟子名叫种敦巴的赶到补让地方谒见他,得他的灌顶加持。种
敦巴为了转移他返国的念头,盛赞拉萨、桑耶等地的道场殊胜,僧侣众多。并且
说那些僧众都希望他到那里去弘法。他听了很高兴说,“这么多修梵行的,在我
的家乡也没有,其中一定有大阿罗汉。”说完向东方顶礼,于是答应了种敦巴。
种敦巴恐怕中途生变故,急忙写信给前藏的僧众,使他们秋季以前赶来迎接。那
时戒胜译师因为不愿失信于毗讫罗摩尸罗寺的上座,曾经陪同他南下。但走到尼
泊尔的时候,路途前面有兵乱,于是中止南返的计划。回到芒宇住了一年,前藏
的一些大德不久也赶来迎接,因此启程一齐前往前藏。一路上讲经传法,经过拉
多绛、宁措、桑耶等地,最后到达拉萨。在拉多绛时,供敦永仲、迦格瓦、杰吉
迦瓦勤波、迦瓦释迦自在、枯敦尊主永仲、善慧六人以五事请他决断:一、方便
和慧,单运一支能不能成佛?二、菩萨律仪须要不须要依别解脱戒?三、未得金
刚阿嚩黎灌顶的,可不可为说续部?四、修梵行的可否受秘密和智慧灌顶?五、
未得灌顶可否行密咒行?他回符说:“比这更多的问题菩提光都问过了,都载在
《菩提道灯论》中。”在桑耶时,他曾翻阅该寺所收藏的梵文典籍,看到好多在
印度已经失传的孤本,他异常惊喜。他于是抄写了《明显中观论》、《华严经》
等寄回国。此后他一面讲经弘法,一面与藏地译师合作,翻译了好多经论,最后
回到聂塘。这时他体力已渐衰老,公元1054年阴历十月十八日示寂于聂塘,
寿七十二岁。
  阿底峡生存的时代,印度佛教的主要宗派中观和瑜伽都很发达。密教此时也
早已兴起。尊者驻锡的毗讫罗摩尸罗寺,就是兼弘显密的道场。能上承显密诸师
的传统,下启中国西藏地区迦当派的端绪的,即是阿底峡。所谓迦当派的教义,
即是把佛所说的经律论三藏都摄在三士道次第中。对于一切佛说都不舍舍,没有
一法不是成佛的顺缘。这是阿底峡学说亦即迦当派教义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西
藏语系佛学主要特色之一。关于他的学说的详细内容和“迦当派”的源流,可参
看全书“菩提道灯论”条和“迦当派”条。这里把他的重要著译列目于后:

  一、著作
  甲、怛特罗部:
  《现观分别论》、《独勇成就法》、《金刚座金刚歌》、《吉祥集密世自在
成就法》、《圣观自在成就法》、《大威德遍照现观》、《法界见歌》、《定资
粮品》、《超世间七支仪轨》、《不动成就法》、《一切如来三摩耶守护成就法》、
《摄一切三摩耶论》。
  乙、般若部:
  《般若波罗蜜多摄义灯》、《般若心经解》。
  丙、中观部:
  《入二谛论》、《一念优波提舍》、《中观优波提舍》、《经集摄义》、
《菩提道灯论》、《心要略摄》、《菩萨宝鬘论》、《显示归依论》、《成大乘
道方便略录》、《经义集优波提舍》、《业分别论》。
  丁、经疏部:
  《业障清净仪轨疏》。
  二、译籍
  顿毗波著《十真性》,法称祥著《现观庄严论注释难疏》,善观自在称著
《金刚手成就法》、《大威德成就法》,圣天著《中观破迷论》,清辨著《中观
心要颂》、《中观心要分别燃论》、《摄中观义论》,德光著《菩萨地注》,世
亲著《摄大乘论释》,清辨著《异部分派解说》。
  丹珠尔中有一函名为“阿底峡小品集”,专收阿底峡自著的和阿底峡学说所
依据的小品著作。但所收的书目都重见于其他各帙,这里所开列的书目已包括其
中的主要作品。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28 22:16

中国佛教人物(精)

七四 净源(1011—1088)
  净源,宋代华严宗学者。先世是泉州晋水(现今福建省晋江县)人,所以学
者以晋水称之,也有尊他为华严宗七祖或十祖的。俗姓杨,出家受具足戒后,到
处参学,起初从五台承迁学《华严经》,继从横海明覃学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
其后回到南方,师事长水子璇,听《楞严经》、《圆觉经》及《大乘起信论》。
华严宗在圭峰宗密圆寂后不久,遭遇会昌的法难,经论散佚,和其他各宗一同衰
落。宋初,子璇起而兴复,以贤首宗旨作《楞严经疏》十卷行于世。净源继其后,
四方的宿学推为“义龙”。先后住持泉州清凉寺、苏州报恩寺、杭州祥符寺,既
而迁到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县)青镇的密印宝阁、华亭(又称云间,今江苏省松
江县)普照的善住宝阁,盛弘华严宗。时高丽僧统义天于哲宗元祐元年(108
6),航海来中国问道,上表四次,请传授贤首教,朝廷令主客杨杰送到慧因寺
受法于净源。华严一宗久已散佚的疏钞,因义天持来咨决所疑,于是得以复传于
中国。义天回国之后,又于元祐二年(1087),遣使者送来金书《华严经》
三种译本一百八十卷(晋译本六十卷、唐译本八十卷、又四十卷)。净源特建华
严阁安置。三年(1088)三月,依命把慧因禅寺改名为教寺,永远作为弘布
《华严》的道场,而慧因寺也有高丽寺之称。净源继子璇之后,振兴华严的宗风,
当时称为中兴教主。
  净源的著述,现存有《仁王经疏》(内题《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四卷、
《科》一卷、《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科》一卷、《法界观门助修记》二
卷、《科》一卷、《金狮子章云间类解》一卷、《华严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一
卷、《华严原人论发微录》三卷、《科》一卷、《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一卷、
《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首楞严坛场修证仪》一卷、《肇论中吴集解》
三卷、《科》一卷(依净源的题辞本书原是中吴秘思法师“提疏钞之绳墨,举笺
注之权衡”所说,而净源把它集录成书)。此外尚有钞、科、序赞、策门等六种。
  净源的著述大都取材于华严宗诸祖的疏钞,但也有他特殊的见解。他在《妄
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中说:“帝心(杜顺)冥挟《起信》,集三重法界(法界观)
于前;贤首显用论(《起信》)文,述六门还源(妄尽还源观)于后。”由此推
论到华严宗应当以《起信论》著者的马鸣为初祖。这等于把从杜顺的法界观、法
藏的妄尽还源观以来的华严宗学说,都看作《起信论》思想的演绎,可说是他的
创见。其次他说还源观六门中的一体,即华严一真法界。二用中海印常住用阐明
自性深广,圆明自在用阐明随缘成德。三遍中普周法界遍阐明尘性依真,出生无
尽遍阐明依真起用,含容空有遍阐明体用交参。四德中妙用无方德多半显示悲心
利他,住持有则德多半说明智体自利,柔和质直德悲智双流自他俱济,代生受苦
德只是大悲利他普救群品。五止中照法离缘止正显示法空,观人寂泊止兼阐明人
空,性起繁兴止会缘归寂,光定显现止寄功忘照,理事玄通止寂照融泯。六观中
摄境从心观显出法身,从心现境观修成报身,心境圆融观法报无碍,智身影现观
一智现多,身入境象观多身入一,主伴帝网观一多同时,身智无尽。这些都确实
可以补充法藏原著的解释。净源又说这六重观法即是《华严经·贤首品》中阐明
普贤的功德周遍一切时处无边大用的十门三昧,而将十门三昧合作六重的观法。
一体和二用中海印森罗常住用摄第一圆明海印三昧门;法界圆明自在用摄第二华
严妙行三昧门。这是依法藏及澄观所说。二用中所引《华严经》四偈,又摄四种
三昧门。三遍摄第三因陀罗网三昧门。四德摄第五现诸法三昧门及第**摄摄生
三昧门。五止摄第十寂用无碍三昧门。六观摄第九主伴严明三昧门。他还说一体
是澄观所说一心法界,宗密所说众生万法的根源,即是《起信论》的如来藏。这
也是把华严家理论归结于《起信论》之说的。
  其次,净源的《华严普贤行愿修证议》是以华严一宗圆融法界无尽缘起思想
为基础来修习普贤十大行愿的。他说,依圆教修行略分二种:其一是了悟毗卢法
界,其二是修行普贤行海。毗卢法界即一真无碍法界,亦即一心,其中本来具足
三世间、四法界、一切染净诸法。既然了悟一心本来具足无数的相好、无尽的神
通功德,便须称自家的毗卢法界,修本有的普贤行海,令无尽的功用得以速疾现
前。于中又有帝网无尽观、无障碍法界观二门。帝网无尽观是观想遍法界帝网无
尽的三宝前,各各有帝网无尽的自身,每一一身各个礼敬帝网无尽的三宝,乃至
供养、忏悔、发愿、持诵等。无障碍法界观是观想一切染净诸法,皆是重重无尽
的法界,全此全彼,互无障碍;这就是修习普贤境界。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28 22:17

中国佛教人物(精)

七五 元照(1048—1116)
  元照,字湛然,俗姓唐,浙江余杭人,是北宋时期弘传律宗和净土教的一位
高僧。他幼时依钱塘祥符寺慧鉴律师为童行(沙弥候补者),治平二年(106
5)遇度僧考试,因通诵《妙法莲华经》得度,时年十八。熙宁元年(1068)
和同学择瑛从神悟处谦(1011~1075)习天台教观,同时博究诸宗,而
以戒律为主。后览天台《净土十疑论》,始归心净土法门。并依善导之说一意专
持阿弥陀佛名号,发愿领众同修念佛,更编成《净业礼忏仪》(只今佚),以自
修持。又因神悟劝令“阐明《法华》宗旨,以弘四分戒律”,于是历游温、台二
州,从事参学。元丰元年(1078),他从广慈慧才受菩萨戒于西湖雷峰。此
后,博究南山一宗律学,搜集道宣著作,撰《南山律师撰集录》。常布衣持钵,
乞食于市。后住灵芝崇福寺从事著述。
  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高丽僧统义天(?~1101)率弟子众来
求法,主客(接待外宾官名)学士杨杰陪伴到杭州,曾至西湖灵芝寺谒请元照开
示律仪,时元照正讲《四分律删补羯磨疏》,即为演说律宗纲要並授菩萨戒,义
天並请得元照所著书携归高丽雕板流通。
  其后,元照鉴于当时禅僧轻视戒律和念佛,乃于绍圣三年(1096)翻刻
唐《慈愍三藏文集》(即慧日著《往生净土集》),倡导依经律修持,因此引起
僧众的攻击,并被控伪造《慈愍文集》。元照乃上书叙明颠末,并检附古本为证,
其事始寝。
  绍圣五年(1098)二月,元照于明州(今浙江宁波)开元寺,建筑戒坛
依律传戒。政和六年(1116)九月一日圆寂,年六十九,葬于灵芝寺西北隅。
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谥号大智律师,一般称为灵芝律师。
  元照的思想,主张戒律和净土并重。他常对门徒说:“生弘律范,死归安养,
平生所得,唯此法门。”又说:“化当世无如讲说,垂将来莫若著书。”因此他
出家后数十年间,以奉持戒律,专修净土自行;以聚徒讲学,弘法著书,並详究
律宗传承,楷定南山九祖,后世称为律宗中兴的大师。
  元照力说比丘受持净戒的必要。他说:“出家之人,若禅若教,以至房居,
所习虽殊,未有不登坛受戒者。世多偏学,见学律者薄为小乘,见持戒者斥为执
相;而不观己身削发染衣,复不思自心登坛纳具。且受而不持,虽受何益?”元
照认为入道归心,须有始有终。有始即须受戒,专志奉持,一切时中,不可暂忘。
有终谓归心净土,决誓往生。他的往生观,又属于他力本愿的范畴。他说末法之
时,自无道力,唯净土法门是修行径路。因此门全假他力,即弥陀世尊本誓愿力,
光明摄取之力,但具信愿行三法,即得往生。
  元照以二种教观,判别释迦一代佛教,以求在娑婆世界入圣得果的教法,为
娑婆入道教观;以修行往生净土的教法,为净土往生教观。此土入圣的教观,有
大小偏圆之殊;净土往生的教观,则是圆顿纯一大乘。元照的弟子戒度评价这二
教观说:“约娑婆、净土二土,分别教观之纯杂,为前古所未闻”(《观无量寿
经义疏正观记》)。元照以为娑婆入道,以观心为主;净土往生,以观佛为要。
他在《观经义疏》,盛倡观佛之法;后来在《阿弥陀经义疏》,一转而高扬执持
名号的功德。他劝不能观佛者,可依称名之法而往生。元照又因得襄阳龙兴寺石
刻《阿弥陀经》拓本,有“专持名号即是多善根”之语,遂依之以称名为首要,
布施、造寺等一切福业次之。由于称名善根故,即能灭罪往生(戒度《阿弥陀经
疏闻持记》)。
  元照又唱律、禅、教三学一源之说。他说:“律,佛所制也;教,佛所说也,
禅,佛所示也。”这是远承慈愍慧日的思想而来的。他又说:律非学无以自明,
教非学无以自辨,禅非学无以自悟。故律、教、禅,同出而异名,即同出于一心,
主张无分别地加以修学。显见他对律教禅三学的调和主张。
  元照倡导律、净二学相结合,並著书、造像、讲学、传戒,从事于多方面的
弘法活动,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苏东坡即受其影响为母和妻的冥福而画弥陀
佛像供养于佛寺中。元照在传戒方面,撰有《受戒方便》、《授大乘菩萨戒仪》、
《剃发仪式》等文(俱见《芝苑遗编》卷中),是今日研究北宋时代传戒仪式的
重要史料。他说:三藏三学,以戒律为首,但受戒的人心有明昧,对于初受戒时
未发大心的人,佛开重增(一作重受或增受)一法,是名增戒。他的弟子中如宗
利和思敏,就是依律增受戒法的,其一生为人增授戒法达六十余会。但有些同道
以他为矫异骇众,故寻短失,以致斗讼,几欲置之于狱。因而他在推行增戒中也
受到不少挫折。
  律宗传至宋代,以南山道宣一系为盛。但南山律宗祖承,历代取舍不一,元
照乃作《南山律宗祖承图录》,楷定南山九祖。他认为南山道宣传承出于智首,
智首以上,为法聪、道复、慧光、道云、道洪相承。法聪初传四分,其本则承受
于昙摩迦罗(法时),而宗于昙无德(法正)部。故元照以四分开宗为始,断自
昙无德,而下至于南山(道宣)蹑迹传通共九人。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九
依之,作为南山律宗传承,后附允堪和元照二人略传。清初福聚著《南山宗统》,
即依元照所立九祖次第,于道宣下续文纲、满意、大亮、量一、辩一、道澄、澄
楚、允堪至灵芝元照,定为中国律宗十六祖。
  元照的著述,在律学方面有解释南山三大部的《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十
二卷、《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二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十一
卷。净土方面有《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对天台、善导等所著《观经疏》旧疏,
称为新疏)三卷、《阿弥陀经义疏》一卷。杂著《芝园集》二卷、《补续芝园集》
一卷、《芝苑遗编》三卷。他又撰《法住记》(释《遗教经论》)、《报恩记》
(释《盂兰盆经疏》)、《应法记》(释道宣《释门章服仪》)、《佛制比丘六
物图》、《道具赋》(三衣、钵、坐具、漉水囊)等各一卷,並删定《比丘尼戒
本》,共计著书百余卷。道宣所著《行事钞》,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而以
允堪的《会正记》和元照的《资持记》二书最负盛名。允堪于庆历间(1041
-1048)主钱塘西湖菩提寺(即后之昭庆寺),撰《会正记》,以释南山的
《行事钞》。后来元照律师出,因争论绕佛左右、衣制短长等,遂别撰《资持记》。
于是《会正》、《资持》,遂分二家(《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当时律宗学者
称之为会正派和资持派;但后代学者专弘《资持记》,推为南山律宗正统,允堪
《会正记》遂不流传。
  元照的及门弟子见于史传的有用钦、戒度、行诜、慧亨、道言、宗利、思敏
等,而传持他的律宗法脉的为智交。用钦,从元照学律,並专修净业。著有《白
莲记》四卷释元照《观经疏》,《超玄记》一卷释《阿弥陀经疏》。戒度,号拙
庵,居四明龙山。学《四分律》,晚年专修净业,撰《正观记》三卷释元照《观
经疏》,《无量寿佛赞注》一卷释《无量寿佛赞》等。当时山家学匠草庵道因,
见元照的《观经疏》中有排斥知礼的《约心观佛之说》,作《辅正解》一卷破之。
戒度因撰《观经扶新论》一卷反破,大张元照之说。淳熙四年(1177)又作
《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以见归心净土之志。
  行诜、慧亨、道言、宗利、思敏也都修习念佛法门。智交的事迹不详。他的
门下出惟一,惟一门下出法政,法政门下出如庵了宏和石鼓法久,了宏门下出铁
翁守一,法久门下出上翁妙莲。这些人到南宋时还传持着元照的律系。铁翁守一
著有《律宗会元》、《终南家业》;上翁妙莲著有《篷折直辨》和《篷折箴》各
二卷,都是有关律学的著作。
  南宋庆元五年(1199),日僧俊芿(1166—1227)入宋,于四
明景福寺,师事了宏三年,专修律学,于大小部文,悉皆通达。不久,净业(1
187—1259)继之,于嘉定七年(1214)、绍定六年(1233)两
度入宋,从守一增受戒法,并究律藏,守一为撰《重受戒文》示之(《终南家业》
卷中)。后来,真照又入宋,于开庆元年(1259)从妙莲和其门人行居传受
戒法。俊芿(回国时,请回许多律宗典籍和南山、灵芝真影各一幅,于日本京都
大弘律法,成为日本律宗泉涌寺派的开祖。净业等亦于京都戒光寺、西林寺、东
林寺等广说戒法,盛传元照一系的律学(望月信亨《支那净土教理史》第二十九
章)。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28 22:18

中国佛教人物(精)

 七六 胆巴(1230—1303)
  胆巴,是元代藏族高僧。他原名叫庆喜称,西藏地区突甘斯旦麻人。幼时父
亲去世,依靠叔父生活。九岁时,便能很流利地背诵一些梵咒。十二岁时,对经
咒坛法也能通达。二十四岁时讲演大喜乐本续,四众悦服。以后到印巴次大陆的
西部参礼大德古达麻室利,尽得其传。蒙古中统年间(1260—1263)经
帕思巴推荐,谒见忽必烈汗(即后来的元世祖)命他住在五台山寿宁寺。至元九
年(1272)在京师为王公授戒。至元十八年(1281)奉元世祖命,赴长
春宫辩论《老子化胡经》的是非。至元十九年(1282)坚请西归,先到云中,
再到西夏,又到临洮,各地从他求法的人很多。他在临洮接受元帝的命令回到故
乡,住了六年。至元二十六年(1289)回京,住在圣安寺。这年四月,命他
往潮州,八月到达,住开元寺。以后在潮州传法建寺。不久就被召还。至元三十
年(1293)在内殿建观音狮子吼道场,为元帝疾病祈?。元世祖病愈之后,
打算在五台山为他建寺,尚未动工,世祖就去世了。以后成宗嗣位,胆巴奏请蠲
免僧道税粮,得到许可。元贞元年(1295)四月,奉皇帝命令住当时京师最
大的庙宇大护国仁王寺。移居时,皇帝命令太府给他使用皇帝出行时用的仪仗,
并由百官护送。这一年西藏边界有警,奉皇帝命在京师西北瓮山(即今万寿山)
建曼拏罗祈?。大德六年(1302)二月,成宗出巡到柳林,在那里得了病,
胆巴奉令前往探视。成宗病愈之后,命令天下僧人普阅藏经,并大赦天下。对于
胆巴,所给布施极为丰厚。三月成宗继续北巡,命胆巴乘象舆行于皇帝车驾之前。
大德七年(1303)夏,胆巴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示疾,五
月十八日午时逝世。世寿七十四,僧腊六十二。遗体就上都庆安寺结塔荼毗,舍
利被迎归北京,葬于仁王寺的庆安塔。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追号胆巴为大觉普惠广照无上巴帝师。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28 22:18

中国佛教人物(精)

 七七 帕思巴(1235—1280)
  帕思巴,是元代西藏萨嘉派佛教的第五代祖师,曾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
他是中国西藏萨嘉人,他的家族在历史上从宝王建萨嘉寺后叫“萨嘉”。此后,
这个家族的名声遍传各地。
  帕思巴生于公元1235年。据说三岁时,便能讲喜金刚修法,措辞流畅,
听众叹为稀有,因此大家就称他为帕思巴(圣者)。四岁随萨嘉班底达赴阿里的
吉庄帕巴瓦底寺。九岁讲喜金刚本续《二观察》,名声大著。十岁在拉萨大召寺
释迦佛像前受沙弥戒,並从杰隆堪布听受《三百学处》。后来忽必烈慕萨嘉班底
达的名声,通过西凉廓丹汗来邀请,帕思巴及其弟金刚手随侍前往。十七岁在蒙
古地区从萨嘉班底达广闻显密之学,深得班底达嘉许,授予释迦金像和经钵,举
行教主传法典礼,并将所有徒众托他摄受。班底达付法事毕即逝世。以后经廓丹
汗的介绍,帕思巴十九岁往晤忽必烈于潜邸,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传喜金刚
四种灌顶。忽必烈感彼法恩,遂将西藏十三万户(前藏、后藏各六万户、延卓一
万户)作为求密法的供养。此后七十多年间,萨嘉派执掌了西藏的政教全权。当
时,他的一个好友西藏大学者奈塘正理剑对此表示不满,寄诗讥讽他:“嘎厦乌
云障佛教,国王夺去众生乐。浊世沙门贪富贵,不悟此理非圣人。”读后,他亦
作诗回答:“教有盛衰佛明训,有情安乐系自业。随类被机施教化,不解此理非
学者。”那时,忽必烈对帕思巴崇奉备至,打算下令使西藏各派教徒一律改从萨
嘉。帕思巴加以谏阻,认为应该谕示各派依照自宗传承清净修学。二十一岁在蒙
藏民族聚居区的交界处从聂塘的名称狮子受具足戒。
  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尊帕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
任中原法主,统天下教门。中统四年(1263),帕思巴辞元帝西归,不满一
月,又被召还。
  至元年间,奉诏制蒙古字。即后世所传的帕思巴文。这是一种拼音文字,但
在形式上也可以写成大致的方块形,书写格式一般是从右到左,直行。制成之后,
元朝廷曾借政治力量大力推行。有这种文字的钱币、碑刻、印刷品等文物,有不
少流传到今日。
  三十三岁再应元帝迎聘,率领司膳、司寝等十三司的贵族组织盛装出发,抵
达北京,先以法供养,后以财布施,共计银两千锭,彩缎六千匹。灌顶时,元帝
以西藏三部及一部分汉族地区作供养,并献六角水晶章及册文,颁给帝师的封号。
以后曾和许多汉族、印度学者校对佛经,深获元帝崇敬。
  四十三岁由世祖作施主,集七万康藏僧众,在后藏的曲弥仁摩寺举行有名的
FA**Lun泉法会。
  至元十七年(1280)十一月二十二日,帕思巴圆寂,享年四十六岁。元
帝为建大窣堵波于京师。并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
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的称号。
  他去世之后,元朝廷仍然念念不忘。仁宗延祐五年(1318)建帝师帕思
巴殿于大兴教寺,给钞万锭。延祐七年(1320)诏各郡建帝师殿。英宗初即
位,亦诏各郡建帝师帕思巴殿,其制视孔子庙有加。英宗至治三年(1323)
建帕思巴帝师寺于上都。泰定帝元年(1324)图绘帕思巴像十一幅,颁行各
省,使据以塑像奉祀。元朝德辉重编的《百丈清规》里载有帕思巴涅槃日的法会
仪式和诵文。
  现在汉文大藏中保存帕思巴的著述三种:一、《彰所知论》,系应真金太子
启请而造,主要依据《起世》、《俱舍》等经论而写成;二、《根本说一切有部
出家授近圆羯磨仪范》;三、《根本说一切有部苾蒭习学略法》。第三种並曾译
为维吾尔文字。
  帕思巴的弟子很多(参看本书第一册“元代佛教”条),为汉族人士所习知
的是沙罗巴。沙罗巴(1259—1314)西域积宁人,幼时即依帕思巴剃染,
习诸部灌顶法。又从其他上师广学显密诸法。善吐番语,兼解诸国文字。世祖命
译汉地未备的经典,所译现存于大藏的有《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
轨》、《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等。辞旨明晰,特赐大
辩广智之号。为了革除当时佛教的流弊,世祖特授他为江浙等处释教都总统,后
改统福广。又以皇太子令召回燕京,拜光禄大夫司徒,皇太子及诸王尝从问法要,
皇帝命他住在燕京的庆寿寺。延祐元年十月五日示寂。
  此外,尼泊尔的雕塑师阿尼哥,是经帕思巴的劝导而从之祝发受具的。並由
帕思巴把他带到北京,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受他的影响。北京妙应寺白塔,是他设
计并指挥建造的。这是中尼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28 22:18

中国佛教人物(精)

 七八 布敦(1290—1364)
  布敦,名宝成,是西藏迦举派中绰普系的一位名学者。他的父亲胜幢吉祥贤
和母亲福亿都是密宗的阿闍黎。他生于肖梅公奈的寺院里,时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仲春。幼年从母学法,五、六岁时他母亲教他读诵《临终智慧经》
和《地藏十轮经》等。七岁时,曾到绰普巴处求受发菩提心的教授,八岁时从绰
普巴求受萨嘉派的胜乐铃师曼荼罗四种灌顶、持明律仪和甚深口诀等。又在幼年
期中曾从余师学习算术、草书、卦宫、咒术等。另外,又从他的祖父学习旧派的
大圆满数年,对于大圆满的普行续、前译五部、后译十三部、心部母子十八部、
界部等法,都圆满受学。
  他十八岁从福怙出家为沙弥,更从其学《千颂般若》、《二万颂般若注解》、
《入行论》等经论,《律经》、《本生鬘》等律部,《集量论》、《量决定论》
及各种释疏等量论,约二年。后来,又从阿闍黎量士和宝狮子等学习各种密法,
都得善巧。二十三岁,受近圆戒为比丘,仍广学各派显密教法。又到解脱译师处
学声明,对于《旃陀罗记论释》、《迦罗波经释》以及《阿摩罗俱舍》等都能通
达。同时,印度东西两方,迦湿弥罗、信度、僧伽罗岛、海边等各种不同语言也
都学通,成为当时的一大译师。
  他又从胜德狮子学时轮灌顶教授拉卓两派密意汇合之法以及其他密法办种。
此后仍然广事参学,据说他自幼至长共参学二十八位大阿闍黎,刘当时西藏所有
的显密法门,几乎全部学到。
  三十岁左右布敦的学业和思想即已成熟,此后从事著述、翻译和编订大藏等
工作。公元1320年他到霞鲁寺,以后大部分时间都住持该寺。他的弟子继承
法座,衍为霞鲁一派。后来,他的名声远扬,公元1333年元顺帝妥懽铁木儿
汗即位后,曾派遣使臣前来问候。当时的印度法王福基也派人前来致意。公元1
344年,元顺帝派使臣拔得青恩及藏拔拉都悉立官等带诏书来请,他谢绝未去。
这时,他翻译了狮子难胜的《记论迦罗波经释》,并另造大疏。又译无垢藏造
《金刚甘露释难》、极寂友造《金刚藏庄严释难》、游戏金刚造《金刚萨埵修法
释》、大悲尊造《明炬释难》、牟尼室利造《五次第释》等。又阿婆耶(无畏)
所造《五次第释》旧译本,特为补译缺文。又应喇嘛滚邦清波之请,译出《吉祥
无二最胜大教王经》。总之,他对佛说、论著两种经典,伪造的加以破斥,不妥
的另行重译或加以勘正,或补译缺佚,有的加以注解分疏。他经常有书手若干人
相随,翻译、编订、著述等事同时进行。而他对于灌顶、说法、教授等事从来也
不间断。不轻末学,平等摄受,弟子很多。
  公元1351年,他六十二岁,住里浦。次年,作了《大菩提塔样尺寸》
(有汉译本);并修建一砖砌大菩提窣堵波于里浦,高六十九肘,广袤二十三肘,
收藏印度、尼泊尔、汉地、西藏佛教的文物甚多。公元1353年,他六十四岁,
应蒙古成吉斯汗六世孙般若景色乌景王等之请,传授时轮等无上深法。
  又作《吉祥胜乐根本续大疏》等。六十五岁,住霞鲁寺内修定,外则讲说、
辩论、著述、翻译,从不间断,并且兴建了七十余种大曼荼罗仪轨,广事宣扬密
法。公元1357年,他六十八岁时,有迦湿弥罗班胝多苏摩那室利来藏,布敦
又从其受学观自在无上莲华网灌顶,并翻译修法、坛仪、灌顶仪、开光、护摩等
梵本。公元1364年,他七十五岁,頞婆荼月二十一日(约当农历五月初六日)
晨去世。弟子宝胜嗣法。随后构成了霞鲁派。
  西藏从公元972年(或作978年)开始佛教的后弘期,到布敦出生时
(1290)已有三百多年。这一阶段的藏地佛教,由于传承的源流不同而各宗
竞起,平行发展,而且译籍也逐渐增多。到了公元十四世纪(布敦时代),西藏
佛教不管新旧宗派,都有总结教义、整理教典的要求。布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并
且出色地完成了这种工作的人。他的一生,翻译、著述涉及的范围很广,但他对
于西藏佛教的突出贡献,不能不推他对于大藏经的整理、分类和编目的工作,他
三十二岁时完成《善逝教法史》。这是西藏很早的一部佛教通史著作,其中保存
了不少有价值的佛教史料以及当地一般史地资料。他在此书最后部分曾对西藏所
译佛教教典做了理论性的分析和编目,后来布敦自编大藏经目录,大体上就是依
此订定的规模。他分译典为经咒两部分(即显密两类),又各分佛语(佛说)和
论著两类。后来编订入藏之籍以译典为限,即有甘珠和丹珠两藏的名称,意思是
“佛说译典”和“论著译典”。经部佛说分三FA**Lun:初、四谛FA**Lun,如《毗奈耶》、
《别解脱经》等。中、无相FA**Lun,如《般若十万颂》、《二万五千颂》等。后、
胜谛了义FA**Lun,如《华严》、《宝积》等及诸大乘经。论著又分三类:初、释经
别意,依三FA**Lun再细分。次、释经总意,即因明、声明论等。三、散类,即《智
慧百论》等。咒部佛说分为四类“本续”。初、事续,如文殊续类、观音续类、
金刚手续类等。次、行续,如《大日经》、《金刚手灌顶续》等。三、瑜伽续,
如《真实摄》、《金刚顶》、《降三世》等。四、无上瑜伽,又分父续和母续。
前者如《密集》、《大威德》等。后者如《喜金刚》、《三补吒》、《胜乐》、
《大手印明点》、《金刚四座》等。或者另从母续中分出一部为无二续,如《时
轮》等。咒部论著译典分“别译”和“总译”两类。别译类依上述佛说四续部分
四,分别收各该部的注疏和撰述。总释类则为一般的修法、坛仪、咒道次第、三
昧耶律仪、开光、护摩、会供等著述。
  布敦后来又编次大藏中《续部总目录》,(收入拉萨版全集第二十六套)和
《论著译典目录》。《论典目录》先后编定两次,初编本别名《如意珠自在王鬘》
(收入拉萨版全集第二十六帙),作于1335年;重编本别名《如意珠宝箧》
(收入拉萨版全集第二十八帙),补订于1362年,这算是布敦的晚年定本。
这些目录在各种译典的编次、分类、卷数、译人等方面,都对旧目录的记载有所
考订改正,十分精细,成为后世各版大藏经的依据。
  布敦对于西藏翻译的教典这一种分类法,实际是他对于藏地佛教文献的一种
整理总结。而且,经他刊定的那种分类,如密典之分四续,到后代就成为一种定
说了。后来宗喀巴(1357-1419)出世,学说思想虽然继承阿底峡,但
关于教典的组织分部仍然遵循布敦之说。
  布敦的著作(译典除外),在旧编全集内,约有一百八十二种,分十七帙。
后来拉萨新版重新补订编次,得二百二十种,分二十六帙(末附弟子宝胜集二帙)。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28 22:19

中国佛教人物(精)

 七九 宗喀巴(1357—1419)
  宗喀巴,是开展西藏佛教最有权威的人。他的原名叫善慧称吉祥,这是受沙
弥戒时的名称。宗喀巴是后来人对他的一个尊称。“宗喀”是距离青海西宁五十
里的一个地名,“巴”是藏语的语尾之一。“宗喀巴”原义即是宗喀地方的人。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他生于宗喀的一个佛教家庭。父亲名叫达
尔喀且鲁崩格,母亲名叫馨茂阿却,两个人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
  他三岁时,正值法王迦玛巴游戏金刚,授给他近事戒,赐号庆喜藏。
  这一年,附近有位名喇嘛敦珠仁钦,施舍给他父亲好多马羊等财物,请求把
这小孩送给他,得到应允。从此直至入藏以前,他依止敦珠仁钦,学了很多经论,
并且受了密教的灌顶,他的密号叫不空金刚。七岁时,依敦珠仁钦受沙弥戒。
  为了进一步深造,十六岁时(1372)他辞别敦珠仁钦前往西藏。十七岁
到达拉萨东面的止公山林,在止公寺向阿仁波且座前听受大乘发心仪轨、大印五
法、拿热六法等教法。以后又到拉萨西面的极乐寺,从吉祥狮子和善满听闻经论。
又奉功德海和乌锦巴为正副阿闍黎学习《现观庄严论》。又依曼殊宝听受《大乘
庄严论》等及弥勒菩萨所造诸论。这样几年之内学习了好多显密经论。十九岁在
那塘时,学习《现观庄严论》;由于论中多引《俱舍》原文,比较难懂,因此又
发心学《俱舍》。在那里他又从义贤译师听受意乐贤的《俱舍释》。第二年夏天
他又到泽钦请庆喜祥讲《现观庄严论》。庆喜祥又介绍他到仁达巴那里听闻《俱
舍》和《入中论》。仁达巴的学问修持都极好,因此成为宗喀巴一生中最重要的
师长。那年秋季,又从大译师普提顶受学《集论》。冬天从慧明律师听受《毗奈
耶根本经》及其《释论》。二十二岁时仁达巴为他讲《集论》、《入中论》。那
年秋后闭关专修,兼阅经论,对于法称的理论,生起了无限的信心。二十四岁那
年的春天,他到那塘,听受高僧义贤讲受所著《释量论》的注释。夏季,他在那
塘立《释量》、《集论》、《俱舍》、戒律四部之宗,同时受学许多密法。秋间
在蔼寺从空贤学诗词,同时从那塘住持庆喜幢受得中观宗重要经论的传承。当时
西藏中观宗诸论传承的人很少,由于宗喀巴得到传承,加以宣扬,后来受到中观
宗诸论传承的人就很多了。以上仅仅是把他所学的经论略举几个例子,实际所学
决不限于这些。大概藏中所有经论,他没有不听到讲授或受到传承或接触过的。
  他学习圆满,即改戴黄帽,以后他的弟子们也就随着戴黄帽,因此形成黄帽
派。黄帽原是持律者所戴,据土官《宗派源流》说“贡巴饶塞(朗达玛灭法后复
兴佛法的大律师)送卢梅到西藏去的时候,把自己戴着的一顶黄帽子送给卢梅,
说戴上这个就想起我来了。因此,过去一些大持律者都戴黄帽子。宗喀巴想振兴
戒律,因而也就戴上了与过去的持律者们同样的黄色的帽子”(德格版一百零一
至一百零二页)。据此,黄帽并不自宗喀巴始,宗喀巴采用黄帽,用意是复兴戒
律,并没有改革宗教的含意。
  三十岁时他在雅垅地方恭请错钦薄寺住持戒宝律师为亲教师,错巴吉津寺住
持慧依为羯磨阿闍黎,错巴吉津的维那福德金刚为屏教阿闍黎,还有两个寺院的
持律比丘为证戒僧众,受比丘戒。他受比丘戒后,曾从名称菩提请问法义,印证
所学,并听受有关道果的传授、拏热六法、帕摩主巴与世间依怙的著述。以后他
到闻道场,讲《现观庄严》、《因明》、《中观》诸论,并到前藏,住在刹寺阅
读大藏。他三十一岁那年造《现观庄严论狮子贤释广疏》,取名《善说金曼》。
此后一两年中,除了自己修习以外,並在各地讲大小乘经论。如在贡迦的五明道
场,为贡迦法王和七十多位三藏法师讲《现观庄严论》、《因明》、《集论》、
《俱舍》、《比丘戒》、《入中论》等。住在门喀札喜栋寺时,曾以十五部论,
同日开讲。每天从早到晚讲十五座,没有间缺。历时三月,共讲了《因明疏》、
《现观庄严论》等十七部论。后来他又在一法会中,同时开讲二十一部大论。又
在专修时,曾合讲二十九部大论。一切缁素,叹为稀有。
  他三十四岁时,打算学金刚乘讲授、灌顶、密传、事相等法。于是到了后藏,
住在努却从错寺住持称友受五种次第密乘法类。会见精进狮子喇嘛,详谈法义。
这一期间,他了知中观月称、清辨的差别,而肯定月称论师是解释龙树论的正宗。
  宗喀巴以前所学偏重显教经论,此后打算专攻密法,于是到仰垛的德钦寺,
从布敦的上首弟子法祥学习《时轮疏释》、修行事相、六加行法等。以后又从瑜
伽寿自在学习各种瑜伽事相。学毕,仍旧回到法祥座前,听受《金刚心释》、
《金刚手赞释》等时轮的各种注解,並布敦所造全部二派集密的各种释疏。后又
听受了布敦所造的《金刚出生大疏》、《瑜伽部根本经》等重要经续和注释。
  三十六岁时赴拉萨朝礼释迦佛像。此后一、二年内闭关专修。三十八岁培修
精基地方的慈氏菩萨殿。四十岁时从法依听闻《菩提道灯论释》、《集密五种次
第法》等。这一年中,曾往孃地的金沙奔巴行广大供养,在那里讲比丘戒,安立
无量众生住戒律仪。在若种安居时,大弟子达玛仁钦阿闍黎开始来谒见。达玛仁
钦最初看不起宗喀巴,但听了他讲经之后,肃然起敬,并愿作他的随身弟子。后
来宗喀巴圆寂,即由达玛仁钦继承法位。
  以后从孃回到俄喀,住拉顶阿兰若一年,自修教他,并造称赞缘起性空的
《缘起赞》。
  四十四岁那年的春天到迦瓦栋,讲说《菩萨戒品》、《事师五十颂》和密宗
十四根本戒等。以后与仁达巴共赴若珍,冬季在若珍广演《大乘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等诸大乘法。次年夏与仁达巴、胜依法王在囊则敦寺安居时,抉择
正法,广弘戒律。四十六岁时造《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著作,总依慈氏《现
观庄严论》、别依阿底峡《菩提道灯论》,开演三士道次第。后半别明止观,更
是他的精心之作。以后又造菩萨戒品广释《密宗根本罪释》、《事师五十颂释》
等。四十七岁宣讲《现观庄严论》,讲授完毕,令弟子达玛仁钦依照所讲要义造
成释论,即现在西藏讲《现观庄严论》的根本依。四十八岁时,移锡雷扑寺,广
演法称论师的《因明广释》,达玛仁钦加以记录造论。以后又到俄喀住慈氏洲讲
经,因胜依法王等的劝请,造《密宗道次第》,总明四部密宗的全部。这部论与
《菩提道次第》,一明密乘,一明显教,是宗喀巴生平两部主要著作。
  五十一岁时,赴前藏,在寒若却顶安居,大弟子克主杰初次参谒,为授大威
德灌顶。这一年造《中观论广释》。五十二岁时,造《辨了不了义论》。这一年
(永乐六年,1408)六月,明成祖派大臣四人,随员数百人,到西藏迎请宗
喀巴来汉地,他婉然辞谢。大臣们转请派一上首弟子代表前往,他便令大弟子释
迦智到京,谒见了永乐帝以后,被封为大慈法王。同年《中观论广释》造讫,在
有六百多位三藏法师的聚会中,广为宣讲。此外还讲了《中论》、《密宗道次第》
等。又应徒众之请,兴建根本道场格登寺。第二年来到格登寺,讲述《菩提道次
第》、《集密月称释》等。
  五十八岁时,藏王名称幢迎请他赴闻地的札西朵喀安居,为三藏法王数百人
宣讲《中观》、《因明》、《菩提道次第》等。大弟子根敦主初次参谒。以后回
到格登寺。五十九岁时,另造《菩提道次第略论》。六十二岁在格登寺《入中论
广释》造迄。岁末,令刻《集密根本经》,第二年刻成。六十三岁时(1419)
宣讲《胜乐轮根本经》等显密诸法,《胜乐轮根本经释》也在这一年作成。同年
十月二十五日圆寂。
  宗喀巴的平生,在学问修持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于教理,他总结大
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他一方面有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
气度,一方面又以深刻谨严的态度执择佛教各宗的见地,以中观为正宗,以月称
为依止。他对于戒律,能矫正旧派佛教的流弊。他所创的格鲁派至今为我国藏地
第一大教派。藏语系统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
  宗喀巴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有:
  一、嘉曹杰(1361—1432),名叫达玛仁钦。最初在萨嘉派出家,
亲近仁达巴等,以十部大论在各寺立宗。后来,作宗喀巴的弟子,十二年中受学
一切显密教授。宗喀巴圆寂以后,他继承法位,为噶登寺的第一代坐床者。以后
依据宗喀巴的成规,以戒律为本,宣扬显密教法。在位十三年(1419—14
31)中,宗喀巴的弟子把他当作宗喀巴一样侍奉。
  二、克主杰(1385—1438),名叫格雷倍桑。最初也在萨嘉派出家,
亲近仁达巴和达玛仁钦,也立过十部大论宗。后来因仁达巴的介绍而为宗喀巴的
弟子。宗喀巴殁后,他到后藏弘扬显密教法。以后被达玛仁钦迎回噶登寺,继承
法位凡八年。他的学说完全祖述宗喀巴的主张。
  三、妙音法王(1379一1448),名叫札喜倍丹。在宗喀巴弟子中称
为闻持第一,受持显密经论一百零八部。永乐十二年(1414)受宗喀巴的嘱
咐,于次年建立哲蚌寺。讲授《中观》、《因明》等,一切依宗喀巴为依止,摄
受弟子极多。
  四、大慈法王(1354-1435),释迦智。曾经代表宗喀巴到京谒见
明成祖,回藏后创建色拉寺。以后又晋京作永乐、宣德两代的国师,把宗喀巴的
教法传布到蒙古和汉地,为向内地弘法的最有力者。
  五、根敦主巴(1391—1475),最初依止慧狮子,其后归
  依宗喀巴门下,后随愁狮子到后藏弘法,在那里创建札什伦布寺,住持三十
八年。这是后藏第一大寺,历代班禅在该寺主持。
  六、上慧贤,阿里人。学成后回阿里莽域建立达莫寺,弘布宗喀巴的教法。
  七、下慧贤,西康人。起初在色拉寺求学,后回西康,在昌都建立寺院,从
此黄教即盛行于西康。
  宗喀巴的著述极多。他的全集拉萨版共十八帙,凡一百六十多种。此外,还
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如:《密宗戒注释成就穗》、《囊则敬寺所说比丘学处》、
《金刚持道次第秘密枢要解》、《一切怛特罗吉祥集密广释明灯论贯注》、《安
立次第解说集密要义明释》、《怛特罗王吉祥集密优波提舍五次第明邓论》等。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28 22:19

中国佛教人物(精)

 八○ 嘉曹杰(1364-1432)
  嘉曹杰,是西藏黄教派宗喀巴的第一位大弟子,在宗喀巴去世后,继承噶登
寺的法座,为宗喀巴的弟子所尊敬。
  嘉曹杰是别人对他的尊称,意思是绍胜尊,法名为盛宝,是后藏仰垛地方人,
公元1364年生。十岁时在内宁寺以宝幢为亲教师,以童戒为阿闍黎而出家受
沙弥戒,“盛宝”即是这时取的法名。他依止二人学习沙弥律仪,又从祥怙学习
藏文文法,次依岗仅庆喜祥学习《释量论》、《决定量论》等因明诸书。依宝金
刚学习《现观庄严论》等般若部教义。依仰垛巴义成宝学习对法。依慧贤学习戒
律。复从胜依详贤译师响巴遍智等听讲显密经论。特别是依止惹达瓦童慧复习般
若、因明、戒律、对法、中观等显教经论,进学集密等密教诸法,对于内外各种
宗派教义,均能贯通,成为惹达瓦的上首弟子。二十五岁时(1388)在后藏
拉垛受近圆戒,成为比丘。
  此后往萨嘉寺等后藏各大寺院立十部大论之宗,名扬各处。又赴前藏诸寺立
宗,会见宗喀巴,发愿为其长随弟子。此后直至宗喀巴入灭以前二十余年一直随
侍师侧,凡师所讲显密教授,随所听闻,详为记录,或依意旨作注。《曩则敦玛
学处》、《圆满次第春期明点笔记》等,都是他记录师说之作。
  1309年春,宗喀巴在拉萨大召寺广兴供养之后,初建噶登寺,即由嘉曹
杰与持律名称幢二人负责修建。凡有一切修造仪式,如观地、白僧、规定净厨、
差职事人等,皆照律中的制度。
  宗喀巴在世时,其徒众已都从嘉曹杰受学,凡经宗喀巴度令出家受戒的弟子,
嘉曹杰都摄护使他学业增长,不令荒废。
  1419年,宗喀巴临终时,把自己的衣帽赐给嘉曹杰,令他继承法位,因
此称为嘉曹杰。此后十三年中,每年夏冬二季闭关自修,春秋两季,讲经说法。
  1431年,赴后藏内宁寺,朝礼供养宝幢的遗塔并广供僧众。这时宗喀巴
另一大弟子克主杰来见,于是一同回噶登寺,并请克主杰住持法座,他自己则退
居于嘉康则静修。
  次年(1432),在拉萨布达拉宫示寂,寿六十九岁。由克主杰率众,将
遗体运回噶登寺,在嘉康则院中火化。
  嘉曹杰的弟子,都是宗喀巴的徒众。他自己所摄化的有宝吉祥、慈训、宝祥、
名称祥、慧怙、慧坚、功德海等,克主杰、僧成等,也都是嘉曹杰的弟子。
  嘉曹杰的著述很多,现在刻版流行的共有八函,包括显密各方面。关于因明
方面的有:《释量论颂释》、《决定量论大疏》、《正理滴量论释》、《集量论
释》、《论量备忘录》、《现量品备忘录》、《因明道论》、《观察关系论释》、
《相违连系建立》、《释量论略义》。拉卜楞寺所刻全集本内有《因明正理藏论》
的注解。中观方面的有:《中论八大难义备忘录》、《中论八大难义释》、《入
中论略义》、《中观宝鬘论释》、《中观四百论释》、《中观庄严论备忘录》、
《六十正理论释》、《六十正理论讲录》、《二谛建立正见讲授》。《现观庄严
论》方面有:《现观庄严论显义解心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略义》、《现观
次第修法》、《入现观七十义修法》。其余尚有:《大乘宝性论释》、《集论释》、
《入菩萨行论释》、《入行论慧品笔记》、《苾蒭学处》、《沙弥学处》、《三
十五佛名号功德》。密宗方面的有:《集密妙吉祥金刚曼荼罗仪轨》、《集密师
承祈祷文》、《修法普贤义释》、《集密难义笔记》、《时轮二次第道修法》、
《修法品四印笔记》、《时轮六支瑜伽略讲》、《圆满次第春期明点笔记》。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佛教人物(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