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丁剑

各省书法状态比较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1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宁位置如何,未来走向会怎样,还望楼主做个分析!——愚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8-21 03:33 发表
7 n  _+ Q( R5 Y  C! h1 G! f0 o9 a辽宁位置如何,未来走向会怎样,还望楼主做个分析!——愚砚
' _8 s( v( W# J  x, N
: D' }" }2 p3 W
东北三省:东北具有原生态的“黑土”气质而又具有理性要求或说理性理想,这在书法上的体现大致包括两种情况:一类是有一部分书家,他们其实是走出去了,学习了外省的长处并留在了异乡,他们之于东北所保留的可能就剩下籍贯了。比如李强、汪永江。很难说他们的书风是代表“东北书风”, 李强更多地体现了北京那帮“流行书风”的特点;汪永江则有明显的浙江味了。另一类则如聂成文、王丹那样的书家。他们身安东北,沉侵在自我的理想之中而有所追求,他们有想法,但他们往往过分地强调了他们的想法,如聂成文之于草书,王丹之于烧陶印,都突出地体现了他们的与众不同的想法。但一旦过分就相反显出局限性和偏执,这也像东北的老书家沈延毅先生。沈字给人的感觉就是偏执,笔划转换处强调过分。
" W" S* g( x4 M1 ^东北的书法未来,不可琢磨。东北虽大,但却没有像河南那样有着强烈的地域意识而形成所谓“中原书风”,这与东北的地域特点和经济结构有关。东北是个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单调而一旦被弱化就显出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但也因看到希望,如大连那样的活力和前景。我个人的愚见是:东北在完成自我挣扎之后,或许会有一番作为,书法也将是这样的,我们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2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日出出日 于 2006-8-20 22:42 发表5 I4 {' B# c' ~3 O& K0 V4 t+ y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与你同名不同姓.
6 Z: j' n+ Y( {' `' H6 t! p- |请务必保密.$ S0 F& k' |1 x) K5 o0 u
不与外人道也.
6 h& s( k  R" J5 ]# ~
奇缘偶遇,相逢之日,设洒杀鸡作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2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还可以更深入的探讨下去,尤其是偏远省份的书法力量,绝对不容忽视,甚至可以用“暗流涌动”来形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2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丁版关于海派的讨论有些偏,上海的艺术流动性比较大(这于人口流动有关),上海对艺术的排外是有选择的进行,虽然留下的都不一定都是精华,但也成就了当代韩天衡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精巧浑然,细节着眼,放而不羁这些都吸引着观者的眼球,只是在北京等的盛名之下难有发光点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06-8-22 09:59
楼主调查了吗?只是哗众取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nonymous 于 2006-8-22 11:59 发表
( T1 x* e+ v6 o楼主调查了吗?只是哗众取宠!
" {+ ^5 U4 W4 I" ^
哗众取宠我到不敢.一家之言,谨作参考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6-8-22 11:56 发表
! l4 i; ]( J' g) c( N) K丁版关于海派的讨论有些偏,上海的艺术流动性比较大(这于人口流动有关),上海对艺术的排外是有选择的进行,虽然留下的都不一定都是精华,但也成就了当代韩天衡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精巧浑然,细节着眼,放而 ...

+ o% I2 o3 E3 l, f( D" U1 [) k6 W- }* Z! u
宫兄未读明我的文章,我说上海人排外.而不是艺术.另外,我很不看好韩天衡,其印只是个工艺品.其书更像文革间的大字报书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前几年,国美和南艺的书法教学有过争论。在国美一方,讲究完全解剖技巧,“逼真模仿”,这种精微训练见效快。而南艺讲究长远的修为,见效慢。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完全可以结合两种学习的方法。首先,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会运用理性剖析作品。国美的方法很适合。其次要对书法作品保持新鲜感。如果一件书法作品换不起你的感觉,一是作品肯定没有深度,二是你自己缺少深度。比如对于二王尺牍,需要经常产生新意,就是新鲜感,才能不断深入。王字可以说大有文章可做。最后,当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加强人文、品格等等方面的修养。4 S5 D2 c9 h8 p) l1 t0 @8 h! P( Z
" u$ f% H( K. j8 L0 W
以上是陈忠康先生的话,足证我对江苏\浙江的比较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3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nonymous 于 2006-8-22 09:59 发表
4 m7 j: M9 U* _( Y8 N楼主调查了吗?只是哗众取宠!

( d1 U+ d( T% C5 K8 S  Q( ~这怎么也算不上哗众取宠,你也可以的,说出来听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