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5-8-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7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今天有空,仔细阅读客龙兄的帖子,回复讨论如下:5 S' _# q, o. f3 ]8 C) {
% A3 \. r" ~! G m说“笔墨等于零''是源于老子的“知白守黑''思想理由何在?我想此说恐怕就连吴冠中本人也未必能够接受。/ { D9 H. F/ g e
7 h U, ]& _/ A: V“笔墨”是什么?我国古典文艺理论中有广泛的认同,它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如果按吴冠中所说是“脱离了载体抽象的笔墨线条色块''那还有什么意义?不存在的东西当然无意义。
$ B; b- y }0 |9 a- t) k- [: |/ H* @0 f$ c y
但在中国书画中,笔墨的概念绝不是指材料。这是个常识问题,所以,吴的观点说明他有明显的局限性。2 X/ f# D" t0 \; z. d
详细的批驳见拙文: 6 f* k' o9 c o" t; J) P2 L8 D7 t
0 q, j, ~/ [' y5 Z- K3 k5 Q6 _ 笔墨岂能等于“零”
9 R0 h6 i) [, Y
$ s* r- O+ w, C( [6 { 吴冠中的题目表述本身就很西化,这也许就决定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立场。; P# b" r s% _) l) b
吴冠中连笔墨是什么可能都没有搞懂。而且他说话前后矛盾,他说笔墨是材料,但他又说笔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即笔墨是手段。材料是工具,手段是方法。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将笔墨认为是材料是很肤浅的。这使我想起王鲁湘批评何祚休,何把中医中五行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金、木、水、火、土的实物,王鲁湘说这简直是犯了很常识性的错误。就好像西方所谓黄金时代,难道真是遍地“黄金“的时代吗?
9 S N2 x& H* ?4 |5 h% H) j 中国书画中的“笔墨“显然不是具体的材料。最起码是个“技术”“技巧”。事实上笔墨又不唯技巧,而是贯穿书画创作全过程的灵魂。是个体情感意韵思想习惯的外在呈现,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思想。吴昌硕和齐白石的书、画之间存在明显的同一性,即所谓书画同源,同在哪里?就是笔墨,也可以说笔墨就是书法。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习惯,是经过技术训练之后包含个人创造和情感写意的习惯,习惯是个人修养、气质、遗传、感知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笔墨具有诸多神秘不可分析的因素,笔墨是道,是玄,用现代话讲是信息是基因,如果为零的话,真不知还有什么不为零的。
$ b% O: m, v% K N! n# Z5 T' A& ~ 中国画在近现代由于外来的文化交流或侵入和多元,出现了一些弱化笔墨的倾向,这也是当前国画存在的最大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写意画必须以笔墨(书法)为基础,画法即是书法。
; `$ j0 |. h8 M1 p2 d1 L. w从潘天寿开始笔墨技巧出现了单薄,到了林风眠笔墨几乎就没有了,再到吴冠中就完全是以毛笔治西画了,所以不懂笔墨的吴冠中当然不能深刻领会笔墨之妙了。
) [% ~$ k" e. a7 z. h没有笔墨的中国画就不是中国画。
1 {" K k$ W7 O7 M: B0 D 当代中国画最大问题就是笔墨问题,我前一阶段看了一个某院校的毕业生作品展,其中国画部分没一个可以入眼的,原因就是没有笔墨基础,线条生硬,死气沉沉,没有韵味。我最近在看石开的画时有这样的表示:
" |3 |" x, S+ }2 G8 }“我向来认为当代真正的中国画在中国书法家笔下,已经看过多位书法高手的画作都正在证明我的观点。 q+ N9 U1 m1 C% H) V$ Y" Q
请记住我上面说的,五十年或一百年后,那时的人们回视当代中国画,所谓的国画界的国画都是废纸,硕果仅存的必是书家的画。”9 ]9 \9 `: F6 { e5 b
关于吴冠中文章中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是不存在的。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书法,或现代派。但即便是书法也是有文字的基本形式约束的。那么如果是指欣赏或审美层面,我恰恰认为在具体画面前置的影响下,即使是孤立地去看笔墨也是很有意义的。就比如书法。草书的线条即使不从文字的角度也是颇有看头的。面对一件大草作品即使你不全认识其中的文字,但它的艺术魅力还是会迎面扑来。1 h+ y+ x' I/ N1 M) K. Q4 G
7年2月8日丁剑于有堂
( ?( G& }: L* P' R# l( e[ 本帖最后由 丁剑 于 2007-12-13 10:0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