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年表
222年(三国吴大帝黄武元年)支谦从洛阳到武昌,后到建业,译《大明度无极经》、《维摩诘经》、《大阿弥陀经》等佛经。
224年(三国吴大帝黄武三年)
印度僧维祇难和竺律炎在武昌译《法句经》,此经后由支谦重新校译。
约230年(三国吴大帝黄龙二年)
苍梧(今广西梧州)学者牟子著《牟子》,倡佛、儒、道一致之说。
241年(三国吴大帝赤乌四年》
康居(今伊朗一带)僧人康僧会由交趾(今越南)入华至建业(今江苏南京),设茅屋,置佛像,弘法。
画家曹不兴从康僧会学画佛像,被誉为中国的“画佛之祖”。
佛教年表
247年(三国吴大帝赤乌十年)康僧会受吴大帝孙权赏识,在建业为之筑建初寺。是为江南佛寺创立之始。
康僧会善以《易经》、《诗经》、《老子》融入佛说,译有《杂譬喻》等经,被视为第一位兼有佛、道、儒思想的入华译经师。
250年(三国魏齐王嘉年二年)
古印度僧人昙柯迦罗到达洛阳,译有《僧祇戒本》,并于白马寺设戒台传戒,肇汉地佛教按戒律出家之始。
古印度佛学研究中心在那烂陀寺建立。
260年(三国魏元帝景元元年)
僧人朱士行为访求《大品般若经》,西行五万余里到达于阗,得《放光般若经》梵本。是为中国僧人西行求法之始。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17窟开始雕凿。
佛教年表
265年(三国吴末帝甘露元年)吴末帝孙皓在镇江建甘露寺。
266年(西晋武帝泰始二年)
天竺僧人竺法护在洛阳译经,以后共译大、小乘经典150余部,为晋代译经者之冠。
268年(西晋武帝泰始四年)
湖南长沙建岳麓山寺。
陕西西安大兴善寺约建于此时。
佛教年表
282年(西晋武帝太康三年)朱士行在于阗遣弟子法饶等将《放光般若经》等送回洛阳。朱士行晚年在于阗弘法,卒于该地。
286年(西晋武帝太康七年)
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10卷。《光赞般若经》10卷。
3世纪
印度埃罗拉石窟开凿。
斯里兰卡摩诃舍那王修建祇陀林佛塔。
约300年(西晋惠帝永康元年)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开凿。
僧人义兴在浙江鄞县天童山结茅弘法。
僧人帛远与道士王浮在洛阳辩佛道优劣,王浮辞屈后,伪造《老子化胡经》,继续攻击佛教。
佛教年表
305年(西晋惠帝永兴二年)帛远为秦州刺史张辅杀害。
310年(西晋怀帝永嘉四年)
龟兹(今新疆库车)僧人佛图澄至洛阳弘法。后来投奔后赵石勒,被尊为“大和尚”,得以参政。曾以佛教不杀生之情劝石勒。
317年(前凉永安四年,即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甘肃麦积山文殊、观音、普贤三泉旁建佛寺,此地渐为弘法胜地。
帛尸梨蜜多罗译《大孔雀王神咒》等。
佛教年表
321年(东晋元帝大兴四年)书圣王羲之生(—379)(一说303—361)
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
明帝司马昭擅绘,于宫内乐贤堂画佛像。
竺道潜、帛尸梨蜜多罗等僧人南渡,受到东晋君臣与士人礼遇,江南佛风随之大盛。
326年(东晋成帝咸和元年)
杭州灵隐寺创建。
雕塑家、画家戴逵生(—396)。
佛教年表
330年(东晋成帝咸康五年)杭州下天竺建翻经院,后改名法镜寺。
340年(东晋成帝咸康六年)
建康(今江苏南京)建高座寺。
344年(东晋康帝建元二年)
画家顾恺之生(—405)。
书法家王献之生(—386)。
佛教年表
348年(东晋穆帝永和四年)后超“大和尚”佛图澄卒于邺宫寺,年117岁。生前与弟子共建寺893所。
351年(东晋穆帝永和七年)
佛图澄弟子竺僧朗等东入泰山,在金舆谷建寺传教。
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
王羲之与僧人支遁等作兰亭之会,书《兰亭序》。
佛教年表
354年(东晋穆帝永和十年)道安在太行恒山立寺传教,慧远与弟慧持出家师之。
山东长清建灵岩寺。
362年(东晋哀帝隆和元年)
哀帝请竺道潜进宫讲《大品般若经》。
363—365年(东晋哀帝兴宁年间)
顾恺之于建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
佛教年表
366年(东晋废帝太和元年)甘肃敦煌莫高窟开凿。
372年(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
简文帝司马昱于建康长干寺建三层佛塔。
前秦苻坚遣僧人顺道等赴高句丽弘佛。是为佛教传入朝鲜之始。
37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
前秦僧人阿道入高句丽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