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曾惊花落

近年所写的书论集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台山书协的发展胡诌几句》
不是妄自菲薄,台山的书法水平与江门新会鹤山甚至开平恩平等地的进展来说,显得弱爆了。相比起江门地区其它县市,台山书坛的亮点并不多,很难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出来。
对许多人来说,书法的发展需要金钱的支持,但这个金钱的支持所指的是什么呢?事实上,除了用来请外援外,对自身的提高并无多大的帮助。作为一个有些少官方色彩的地方民间艺术协会,在某种意义上,台山书协是一个独立自主性较强的地方组织,种种活动,都是自家说了算,在此基础上,该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呢?
打造自己的特色即树立一个过硬的品牌,依我估计,在书法水平方面,要超过江门新会恐怕是一种奢望了。虽然我对江门某些地方呈现的地方保护色彩有所不满,但他们的水平无论整体还是个人,确是高出台山不少;且地方色彩保护主义比比皆是,江门只属沧海一粟而已。个人认为,台山人不够大气,在大事方面居安自守,从过去的广海港、旧火车站被拆、碉楼申遗及南海一号事件中可明显看出来,这种小家子气毫无疑问也对书协产生影响,如前段时间举办的“潮人径”书法征稿,其征稿对象只限于台山籍——难道只有国展省展地区展才显得逼格高吗?难道台山就不能搞个面向全国或全省或江门地区的展览吗?或许,台山搞个面向全国全省征稿的展览的条件不够成熟,但这次“潮人径”完全可以面向五邑征稿。据我上次参加潮人径启动仪式来看,预算方面略调节一下,就完全OK!难道只有我们去江门看书法展览就不许江门其它地方的人来台山看展览吗?难道江门搞的展览的逼格就一定高过台山搞的吗?这是一个大方向问题,也是一个习惯问题,我们习惯了外面的月亮比家乡的圆,导致本身对内部缺失了团结进取的心态,也就缺了一份自信。
书协的主要工作始终是面向广大群众,宣传工作做得好,这协会就成功了,个人水平高低反而显得次要了。作为书协的一分子,每个会员都有义务去宣传书协与群众的互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每次活动过程的照片筛选出来,发到自己经常接触的论坛微博微信中去,这是每个会员应尽的义务;同时,各个会员也可以向朋友推荐一下,请他们帮忙转发一番。广而告之,让群众知道台山有这么一个协会、这个协会做了些什么,就这么简单就足够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史上那位仁兄首先提出学习书法要从临习古人法帖开始。众所周知,过去没相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想直接临习古人法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故古人习书,多是从近亲繁殖开始,这种例子史上比比皆是,即使到了今天,初学书法者亦遵循老师或书本上所述的方法来练习,老师或书本所讲述的一笔一画该怎么写自己就怎么写。这种学习方法与其说是临摹,倒不如说是直接师法老师或照搬书本。再看看今天人们普遍批评的跟风现象中,其中不少跟风者堪称当今书坛的中坚,故将临习古帖的位置提升得太高实是不切实际的表现。
学现代的学得好就很不容易了,更何况古代那些大家。习书之初,所关注的不外乎点画、结体,通过视频,书家的运笔过程表露无为,这虽稍逊现场观摩请教,但比起纯粹通过字帖来推敲书写一点一画的运笔过程要容易得多,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自是少走弯路,等如赢得了时间。所以,书法入门之就直接写老师的或跟着老师一同学今人所现解的临古帖即可,如果身边没有老师,就去网上浏览一下,看谁的名气大和自己是否喜欢,选择好后找视频即可。而所谓学古,实际上是学今,生活在今天的人对古帖的理解如何如何,其理解基础是来自于今人——除非你穿越到古代去;史上的大家的书法启蒙亦是受身边的人影响最大,而非受更古的古人影响最大。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书法中的“取法乎上”,即在入门时取法现代名家,而非独个在家中意淫“我是在学古人”。
以上是书法入门的方便法,进一步则打磨个性。总而言之,人格高,书品亦高;人格低,则终生师法古代名家,其书亦难入上品。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太宗推崇大王,康熙推崇董其昌,乾隆推崇赵孟頫,这是史上政治介入书风的典型。而今天,中国书协亦以官方的面目左右着中国书坛,不单在书法风格方面,甚至连样式也出手干涉。如前些年尚拼接尚尺幅大,而最近几年在征稿启事中称作品不能超过六尺整张,同时劝参赛者尽量避免拼接。这种做法既不见严肃,亦与艺术水平无关,以中国书协的身份来说,实属荒谬。不过,中国书协经过多年努力,早已在全国范围内圈养了一大批信徒,不怕没人跟他们玩。
从多年前开始,每次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前夕,全国各地的的省书协领导都借此机会,举办各种各样“国展冲刺班”,向被中国书协圈养的书法爱好者面授机宜,称作品要怎样怎样才能更容易入选,同时也在书法方面作出一些指导。而事后,入选者与落选者中,不乏范进孔乙己之流,亦有代笔及模仿过去入选或获奖者作品参赛之辈……林林总总,颇有过去科举考试的味道。而有了这种质地跟科举考试类似的比赛后,各种各样由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讲的收费不菲成人短期书法补习班也多起来了——就这样,中国书协越来越繁荣了。
参观第九届国展对我的影响最大,展出作品绝大部分在二米长以上,只能看清下面部分。这样的展览,实际只能用来走过场赚新闻噱头用的。而且,数百件作品挤在一起,旁边人来人往,也难以静心欣赏;再之,来稿数万,凭几个评委在短时间内就作出判断,这是不是太匆促呢?对于喜欢拿书法传统来说事的人,想必也知道,这种评审方法与他们口中的传统品鉴完全相悖。相比古人而言,这种评审机制,是忽悠参赛者的机制。可以说,当代的书法展览完全可列入快餐文化圈中。由于此类比赛的出现,导致许多参赛者的创作并非有感而发,而是强行拼凑。过去在网络中,常看到网友展示种种备战情形:用数百张宣纸来练习同一内容,不断修改……这种创作方法,与他们口中传统中的有感而发根本是两回事。况且,当书法的实用性质削弱后,现时学习书法的意义更多在于调养心性,提升个人逼格,而中国书协的种种所为,则将此搞混了,倡议什么德艺双馨,完全是接近腐朽的前奏。前段时间一个书法反腐,结果丑闻不断——学书法令人越来越腐败!?
有人称,每次比赛,获奖入展者的水平相对相对较高。这是必然的,若非自觉下了苦功,手上有些料,有多少人会去参加此类比赛呢?我相信,将参赛作品交由台山书协来评选,同样也能将其中绝大部分优秀作品挑出来,或许客观评出获奖作品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而已。
这是一个技术时代,书法亦然。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在今天的人已缺失了前人那种写字与日常生活浑融无迹氛围,只能在技术形式上搞搞新意思,结果如电子产品那般,不断创新着,也不断淘汰着……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捞与嬲》
今日偶然于网上搜到台山电视台的《越捞越开心》这个节目,又记起前段时间旅美的谭超平先生回乡,台山电视台请他写“越捞越开心”这个标题,因他忘了带印章回乡,故要求我为他急就个“谭”字赶用。当时我问他:捞应为嬲吧?他称:我也认为用嬲正确,但对方喜用捞,我就写捞。究竟“捞”还是“嬲”呢?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文字的意义若不统一,其记事传递信息的意义便不存在了;而文字的意义以字典为标准。互联网的出现,免去了查阅实体书的繁琐,下面关于“捞”与“嬲”的解释皆出于互联网。
【捞】,音lāo。释义:1.从水或其它液体里面取东西:~取。打~。大海~针。2.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一把。~好处。
【嬲】,音niǎo。释义:1.纠缠,搅扰:“汝能为歌,吾辈即去,不复~。”2.戏弄:“弟妹乘羊车,堂前走相~。”
“越捞越开心”中的“捞”在台山话中应跟“去乃嬲”一致,“捞”在这儿的意思作“玩”或“游玩”解。或许本人孤陋寡闻,只听说过“豉油捞饭”、“捞偏门”、“捞世界”,“越捞越开心”还真是第一次见——难道所指的是在水库捞鱼?
再转网上注释:嬲字是粤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动词或形容词,意思是:生气。类似于普通话中的“恼”字。例如:1.我嬲死你。(我对你很生气/我对你很恼火)2.你做错事了?佢嬲左你。(你做错事了?他对你生气了。)3.我好嬲!(我很生气!)嬲字是客语中常用的字,意思是玩,读音为liào。例如:嬲(玩)到暗(天黑了)都(都)唔(不)识(知道)转(回)屋卡(家)。嬲字在部分地区的吴语中表示“玩”。《中国歌谣资料干革命》:“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嬲花园。”这儿则纯粹作“游玩”解。
记得小时候,有位祖辈称“姓名无白字”,“越捞越开心”终究是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发音近似,旁人大都理解,不必苛求,选“捞”或“嬲”,各自随意好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伪书法与仿古》书法向纯赏玩靠拢,是一种由社会造成的变革,无论作出任何有意义的探索,都是积极的。强调书法是视觉艺术或线条艺术,乍看似乎过于片面,可事实是在书法某方面的深入,而所谓坚持传统者真能代表传统吗?实际上,这同样是一种偏见,最终还是毛泽东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佳,只是他在世的时候,意识形态偏重政治,文艺方面许多东西受到打压。
书法重归实用是不可能的事,不说远的说近的,现时连写信都用手机代替了。今天有些人将借鉴西方艺术理论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誉为伪书法,实属危言耸听。如今人所写的尺牍作品,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克隆,认真说来,这是仿古而非真古。总而言之,少了过去那种氛围,今天的伪书法也罢仿古也罢,都属表面功夫。
社会的变迁,已切断了真正意义的书法传统,无论标榜传统还是创新,都是建立在新的土壤上,野生人参接近绝迹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惟有返照心灵,努力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才是书法亘古不变的大道,余下皆属旁门左道而已。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老话题再随意聊几句:纯粹靠卖字画挣钱的是画廊,在广东若没有官本位的支持或在旅游区的摆摊,恐怕纯靠卖自己的字挣钱养活自己的一个都没有,所以我一直不鼓励别人学书法。
  靠书法吃饭的主要是教书法而非卖字,如果别人对写字有兴趣,我也会谈谈自己的经验。
  将写字当玩桌球就对了,千万不要给它戴上高大上的帽子。在没有活版印刷术出现的时候,教科书大都靠抄写,而日常做作业写文章等,都靠毛笔来完成,这是今人无法做到的事。即使这样,古代以书法著名的人都没有多少个,何况今天的速生桉呢。
  抛去历史名人的价值,纯粹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史上那些著名的书法作品不外乎是白纸上被人写上一些汉字而已。
  写字的人的名气才是书法作品最值钱的地方,只是古代书家的名气累积与今天大多数“书法家”有所不同,古代书家的名气是来自书家本人的魅力,而今天的多来自刻意包装,质量也就有所异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外功夫——明理》众所周知,史上的书法家首先是文化人,书法多为余事或一不小心混上“书法家”的衔头;而今天,书法家变成了艺术家。艺术是怎么一回事,跟文化一样,谁也说不清。所以,文化人也好,艺术家也罢,皆可丢弃,最终以“技巧 明理=xx家”为正道。
“读书可明理”人人皆知,可又有“死读书,读死书”之言,故明理要从多方面考虑。个人认为,明理开初是常理,即人人皆知道的是是非非,常被人们作说教用,而观众亦认为很有道理之类。
常理多出自经典著作,而典籍是人类对人性深刻了解的总结,故作为明理的第一步,不一定要熟读典籍,但起码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并将它们跟人性连系起来。
记得小时候,农村的夫妇在家中吵架时,常将自家大门关上,这几乎是一种习俗。由此再引出农村人喜欢谈论他人隐私及“清官难审家庭事”中就可以体会到,这习俗因有效避免吵架的夫妇产生更大的矛盾而出现,其中就涉及到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所以,明理的第二步就是知其所然,这可避免更大的灾难出现。
至于明理的第三步就是创造,这体现在举一反三方面。基本上,当达到知其所然之后,这种能力亦随之而来。而当一个人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书法时就不容易出现“死读书”现象,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据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是他创造的。当然,创造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对前人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条理分明易被他人接受的规律来,这样,便产生共通可以流行的东西。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用文字的出现,人类的种种经验便可以更好的记载下来和推广开去,也就是说,文字出现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在人文与科技方面走得更远,故仓颉堪称现代华夏文明的始祖。
在《尚书》中,记载不少关于占筮之事,这类占筮之事,跟国家决策有关,甲骨文的出土证实了这一点。甲骨占筮就是根据加热甲骨所产生的裂纹状态进行推算,跟流传到今天的扶乩差不多。究竟裂纹与结果的推算过程如何,这应该是属于不传之秘或是无法言传的东西,所以类似的东西被划入神秘学说之中;它们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天,是因为它们具有现实意义。
以占筮来决定国家大事,在今天看来很荒谬,可在过去却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两者都是谋定而行,并不相悖,就如今天出门看天气预告那般。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多年前,中国书协成立后,开始搞了个全国展,不久又多了个中青展,跟着正书展、行草展、册页展、老年展、临帖展、兰亭奖展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过去,全国展代表全国最高水平,后来不知怎么的,兰亭奖展又赶了上来。
稍有点经济头脑的人从种种展览冲刺班、作品评选过程中就可以知道其中的猫腻,至于展览开幕式过后的冷清恐怕很少人去关注。
展览评委的作用就如工商部门的商品检验员,众所周知,中国的山寨货闻名海内外,毒奶粉、毒大米、毒鸡蛋、地沟油、瘦肉精等名词已令耳朵生茧,而最近中央台的鉴宝节目“一锤定音”的几名专家被起诉,告他们行骗……种种鉴定部门的公信力早已受到民众的严重质疑,中国书协所主办的种种书法比赛还能走多远呢?我无法评价!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笔硬毫,线条以爽健为主;残笔柔毫,线条以剥蚀为主。
将一个帖临得似模似样之后,再换着不同的调调来临写,这样,出帖就变得容易了。
初学分布,即以结体为主笔画为次;掌握结体后,开始锤炼点画;熟悉结体与点画后,又可以在结体与点画上寻求参照物来进行化妆。这样,便可写出些新意来。
书写,唯有契合心声的风格加上挥洒如意的手段才可进入艺术范畴。
书法理论琳琅满目,唯有将自己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