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曾惊花落

近年所写的书论集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我而言, 衣食住行无忧,余事就画画画,写写字,即使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学上几年,也能搞些新花样出来——这是我一直不高看书画家的原因。 或许,某些书画家的作品能卖很高价,甚至有些家庭数代努力也买不起一件作品,但从职业来思考,我觉得基础产业的工作者更高贵。 人人都知道,没了书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对人们的生活几乎毫无影响。 有书友质疑:几乎毫无影响?值得深思。我回答:问题在一个“家”字。 吴冠中曾说过一句令书画界地震的话——笔画等于零! 不就是对当今人们将书画匠当成书画家的讥讽吗。—— 动不动就家动不动就大师。 关于如何对待写字画画问题,就如孔子所说的那样——无聊时下下棋也不错。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议临帖》
临帖的意义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我临过某某帖——等如今天告诉别人——我在某某名校毕业那般。
魏碑在元明时代属野鸡大学的料, 可到了清代,就升为名牌大学的必修课程了, 来到今天,魏碑在不少书法爱好者眼中,其价值甚至高于唐楷。
在我看来,名碑名帖就象雷锋、邱少云、陈景润那般,是人们效仿的偶像。至于自身能否成为别人的偶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机会恐怕微乎其微。只是学书不临帖,又如基督教徒少了上帝那般徬徨。所以,学书者自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即使前途渺茫,亦不得不踏上临帖之路。
现代学米高手曹宝麟对临米有这样的体会——将米芾的行书当楷书来临写。 这是颇有自知之明的做法——性情无法象米芾那般跳脱,只好循自己的性情来临写了。 尽管这样有违老米行书本意,但符合临书者的自我性情,这堪称错有错着了。
性情豪放,便临豪放一点;个性内敛,便写小心一点。如此一来, 临出来的作品虽似模似样,但仍存个性,就如一本书不同的人来读,味道不一那般;至于味道如何,最终跟自己的性格最为密切。
所以,我极少去对别人的临作指指点点,因为是否临得好,除模样外,还要看临书者对自身的了解——这是他人无法帮忙的。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初学书法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那该从何入手呢?按照普世法则而言,楷书易辩识,跟日常生活贴得最近,故从其入手,别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如果有人问起你某字的意义,那么,国家发行的字典辞典所列为标准答案,也就是说,经典之作是标杆,是初学者的最佳的学习对象。这是大道理,人人都懂的,可有些人往往忽略了自己与经典的距离,这样,便忽略了自己当下的真正需求。
初学者真正需要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具体而言,就是找个合眼缘的楷书字帖即可,至于字帖是谁写的反而毫不重要——从颜柳欧赵入手,并不见得比从无名氏留下来的作品入手高明;若以从大家作品入手为荣,则属好高骛远了。 如颜真卿,初从俗字(即流行较大众化的作品)入手,后来眼界高了,地位高了,转而学褚遂良;随着人格的成熟,开始形成个人风格较为强烈的“颜体”。
故初学书,要将“从大家入手”理解为“学习大家所走的路”,只是不少人理解为“临摹大家的字帖”,若迷信这一点,容易导致自己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求;因此,个人认为,初学者若从楷书入手,在没有参加各类培训班的前题下,可考虑一下明清时期的“馆阁体”。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协与各省市书协花了那么多银两搞了那么多高大上的活动,有谁获益呢?
有了粤剧协会,亦未能阻止粤剧的没落,没有书协,书法照样会自行发展。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过分信赖的和夸大广告与信息交流的作用,同时将文化与商品混为一体。
文化项目的兴衰是由公众潜意识决定的,人是无力阻止的, 就如人人倡导世界和平,却永远无法避免战争那般。
所以说,书法协会对公众对书法的认同程度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读了一些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书法作品,再回头读今天名家作品,忽然有种陌生感。
现代科技发展,确是给学书者带来了便利,然而正是这种便利,令我们忽略了过去学书那种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态度,用情泛滥而欠缺精深。
当今书坛,不少人进入了这一误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技法成熟者,要提高书法水平,除临帖外,别无他法。针对此弊,又有人说:文化修养是书法的内涵。于是,又多了一个等式:技巧 文化修养=书法。可这看似完美的等式,正是书法坠落的原因。实际上,技巧与文化修养再高,其书法水平仅属于小成 之境,偏离了大道。只是得小道已足够,大道之路虽可描述,身体力行却千难万难,论述也就仅止于此了。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书法基础教育至今仍停留在私塾教学范畴之中,而日本早已系统化了。
无论出于民族自尊还是出于历史矛盾,尽管不少人否认日本当代书法的成就,但就今天而言,中国书法在日本书法面前,就如小学生面对大学生那般。
过去的“超英赶美”被时间证明了是一出笑话,今天的中国书法呢?中国书协成立至今已三十多年,又有多少群众认识呢?若中国书协真正获得大部分群众认可,那些“xx国际书法协会”就不会如雨后春笋那般涌现了。远的不说,台山书协成立也有三十年了,结果又如何呢?
拉扯什么泱泱大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之类,只是民族心理怯弱的体现而已——难道过去是富豪就等如永远是富豪?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现时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孩子满周岁举行“抓周”这种仪式,连淘宝也有用于“抓周”的道具出售。在“抓周”仪式中,孩子抓到印章即预示将来当大官,抓到书即预示孩子长大后成为有学问的人……虽然在今人眼中,这过程只是讨个喜,大家热闹一番而已。可世上未知的东西太多,而未知即有无穷的意味在内,谁能洞尽个中玄机呢?
在抓周过程中,原则上是成年人不得干预或诱导孩子的选择,而是由孩子自主选择。对成年人而言,周岁的孩子懂得什么呢。或许这是事实,但孩子的选择绝非是盲人摸象,其选择的物品在外观上必然与他心灵有所共鸣,至于成年人眼中的物品所预示的意义,恐怕是一厢情愿而已。
曾有人问我初学书法该准备什么?我说,先浏览历代名家作品,拣自己最喜欢,然后循此买本清晰的单行本及书法入门书籍,余下的跟着入门书籍走即可。
这一点跟抓周原理相近,自己喜欢为第一,至于好与不好,其他人没有发言权。
南辕北辙的故事告诉我们方向的重要性,若用于临帖而言,则是方法不对头。
有人问我怎样临帖,我都这样回答:先临好一个字,这样便获得临好一个字的经验,知道怎样才能临好一个字了,再临好下一个字便轻松许多了。
若第一个字你用一个星期才能临好,那么临好第二个字的时间上至少减半,第三第四第五等所花费时间更少。所以,世上没有临不好的字帖的。
有些人认为出帖难,这往往是他们未曾自行领悟到临帖的真正意义所在,导致一脱离字帖来进行创作有无所适从之感。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不要急于跳跃,能出就出,不能出就老老实实临帖。
当然,也可以除临帖外,循着临帖所带来的感受去抄写点什么,甚至拿毛笔去写写日记。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出帖原来并不难,出与不出,实在不重要。这样,便是真正出帖了。
读帖可分为即读即写及只读不写两种, 前者重形,后者重神。 所以,出帖后要在格调上提高,只读不写显得尤为重要。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今天书法扯上关系的“写字”与“书法”二词,皆源于南北朝,南朝陶弘景《授陆敬游十赉文》:“賚尔大砚一面,纸笔副之,可以临文写字,对真受言。” 《南齐书·周颙传》载“少从外氏车骑将军臧质家得卫恒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其解释是写字即题字或书写汉字,书法即书法作品。而今天“书法”一词则涵盖了写字、书法作品、书法史、书法理论等。
个人觉得,还是以古人定义明了直接,写字即书写文字,各种文字各有书写方法,可由此衍生种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及风格;书法则指书法作品,由此可衍生出书法史、书法批评与欣赏等。这样便能较好地解决今天关于写字与书法的各种争论。
古今的书法项目中,最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即写字能力。最纯粹的写字就是要求能够辩识文字内容, 越过这一点,便不是写字。至于写得好看与否,则是一种具有强烈主观意味的东西。不过,人们大都偏好整洁,这便是从审美角度对写字效果的基本要求, 所以,俗称“靓仔字”的作品粉丝最多。
由于书法审美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故历代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对前人的书法排名也不同, 故关于前人书法水平的高低,无论古人今人多按当下约定俗成的惯例来排行,至于精准与否,只有上帝才清楚。亦因如此,在书法审美方面,最容易故弄玄虚一番。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说以自己的能力无法判断史上大家的书法水平高低,可在客观上有高下之分,要不然,一个人初学执笔的人其书法水平便能跟启功比肩了。所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和书法审美水平,才能在书法评论方面更接近客观。
写字方面,其中离不开“最适合自己的便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这一原则,其具体操作过程,古今著述甚丰,在此不再多言。 而书法审美方面,俺所见的篇章,大都论述怎样欣赏书法,如何提高自身书法审美水平者较少,具体要做些什么则显得罕见。
将自己观赏一件书法作品的感受传递给他人离不开文字语言,但个人感受与文字语言始终是两回事,无论词语累积得如何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准确,一碟菜的味道如何,最终要自己品尝过才清楚。 所以,无论阅读多少书法评论文章,都不如提高自己的书法审美水平来得重要。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8: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初学者而言,临帖的意义在于熟悉运笔、结体及章法,这些都是很讲究动手能力及老生常谈的东西,故纸上所述千万,皆不如亲手捉笔挥毫,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深入讨论的地方。所以,过去我将临帖看作是抛弃过去任笔为体的书写习惯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会形成一种新的书写习惯,因这种习惯以固定明确的法帖为参照物,所以这种习惯显得条理化,更适合分析评述。
尽管新的习惯形成对写字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无论临写出来的作品跟法帖如何近似,最终是挂着山寨的衔头,一旦离开法帖,便似鱼儿离开水那般,不知如何是好。因此,应从更为深刻的角度来理解初学者临帖的意义,才能避免田氏兄弟习欧楷的尴尬。
田蕴章、田英章的楷书皆以欧楷为主,写出来的效果也不错,可两兄弟及其学生的风格几乎一致。要知道,学书法学的是手写体而非美术字,从这一点来看,就显得田氏的教学方法很有问题。虽然通过学习写出一手端正干净的楷书来颇为不易,但在理论探讨上若仅止于此,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田氏兄弟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结果跟孔子所倡导的举一反三相违背,导致学生陷入机械书写模式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错误。(暂写至此,有空再补)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