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曾惊花落

近年所写的书论集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作品最亮眼的卖点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反对——强烈的风格令人最难忘怀。
史上那些大家,其书风对今人来说或许因为习惯而缺乏新鲜感,但仍改变不了常用“这是习二王的”、“学的是欧阳询”、“得颜神髓”、“学米学得很好”一类的评语,这说明史上大家的风格已征服了不少后学者,成为这些后学者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偶像了。
可史上的大家,其书法风格在当时却是属于异端,只是无论当时的人反对还是接受,它最终以自身的魅力蛊惑了一大批信徒为其摇旗呐喊,确立了它存在的地位。要反抗这类风格的蛊惑,那就要接受成为“异端”的准备,众所周知,被斥为“异端”的人,是要上绞刑架的,这是成为“异端”所需付出的代价。
“异端”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的结果,但我更相信它是被命运偶然抛出来,要不然,“异端”就满地跑了——这还是“异端”吗?如果书法传统所指的史上大家流传下来的佳作,那么,继承传统就是要成为“异端”,这能继承得了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本来就是写写字的货,除了可辩识汉字这个基本法外,余下那些围绕写字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不同的人在写字过程中的体会,个中千差万别,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唯有自己的体会才是“真家伙”,其它皆属参考资料,不足以成为立论的依据。故书法没有传统,没有现代,没有后现代,没有流行风等等,只有孤家寡人一个。
个人对书法的认识,虽然比起互联网上的海量资料而言,只是海里的一滴水,但这滴水对个人的重要性,完全胜过大海——自己没有了,世界无论多么美都不值得一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去书画院参观台山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书法展。看到那么多小作者的作品,深感欣慰,同时亦对其能否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产生一丝忧虑。
这次展览的少儿组作品几乎是台城镇的天下,台城镇以外的镇一片寂静。虽说台城镇是台山的文化中心,但牡丹缺了绿叶,无论怎么看,都有所不足。
海宴汶村两镇一直以来都是台山书法之乡,但据这两镇的书友说,如今两镇书法都显得青黄不接。年青一辈出外打工,对书法兴趣缺缺,这是大势所趋,没什么好说的。可在少年儿童的书法教育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十多年前,书友陈瑞珊在暑假期间被邀去东莞一些镇举办过书法讲座;而通过网络,我了解到一些地方的书法教师在暑假期间发起过书法义教活动。这样,花费少少的金钱就能在四乡植下书法的种子,对书法的普及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台山有谁愿意做这一先行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书友陈华的来访,言谈中涉及到书法作品水平高低问题。华的书友称:好与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事实确是如此,若在言辞上要否认这一观点,那意味着要解决“美是主观还是客观”这一问题。据我的陋见,无论东方还西方,在这一问题上仍存在无数争执,或许,用核弹将对方消灭掉,才能获得短暂的统一。
不过,若过于偏向主观,一件作品的水平便难以获得客观上的认可,导致出现数十年功夫不及三岁小儿的现象。故即使在审美上充满强烈的主观意味,仍不得不要遵循着对普遍性的认可。惟其如此,才能互相探讨、互相促进。
获得众人认可的东西即具有普遍性,人们就在这普遍认可的东西中总结归纳出标准来,而这标准就是具有客观性的东西了。
艺术的真正意味对人来说,永远都是含糊的,若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来看,其标准是什么呢?
书法讲究动手能力,故其基本标准需以技术入股,这样便避免出现数十年功夫不及三岁小儿的尴尬了。如何判断技术水平的高低呢?这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要有钻牛角尖精神及花费大功夫才能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可对于在书写上下过苦功的人来说,一看就明,故在这一问题上不再磨嘴皮。
至于再进一步的表达性情问题,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说得再多亦无补于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书法看来还是熟能生巧,由花在毛笔上的功夫和时间来决定的。现代人永远赶不上古人,因为古人的毛笔是书写工具。
答:过去主要以实用为底,今天则以表现为底,其出发点不同,发展方向也有所异,水平高低问题很难作出终极判断。王献之只活了四十二个年头,其书法水平被当时的人公认为第一,后虽被李世民所影响,亦能跟其父并称“二王”,站在历史的顶峰。四十来岁已独霸天下,而同是古人的盛唐诸公大多高寿,却仍拜于其下,可见,技巧方面并不是书法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而今人拿毛笔写字不以实用为底,故对技巧训练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即使不像古人那般将毛笔当成是日常的书写工具,但技巧方面应不输于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写字端正是读书人安身立命之本,比今天当老师考普通话还要严格得多,小楷写不好,连考童生的资格都冇有。
就小楷功力而言,过去一普通秀才就堪比当代小楷名家了。可另一方面,由于过去考试楷法严格,绝大多数读书人对小楷要求偏重于公式化,风格千篇一律,要从中脱颖而出不易,故以小楷名世的并不多见。而明清以来,大尺幅作品泛滥,人们认为写好小楷是理所当然的事,凭小楷出名就更加难了。
到了今天,小楷又具有形成潮流的倾向了。因为写字是一种手工作业,端正的小楷能给人以精雕细琢之感,这便为小楷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了。况且,今天写字商业化趋向严重,不说别的,就工时而言,小楷最能体现其漫长一面,无论水平高低,只要端正,同尺幅同价钱的作品,小楷堪称上上之选。
后话: 除了价格外,我一点也不喜欢毕加索、蒙克的作品,作为装饰用,我宁愿选写实油画——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待中国书法的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虽无真迹传世,但各类摹本刻本不少,单是《兰亭》的唐摹本就有数种;而李白除了一个真迹《上阳台帖》外,还有一个颇具争议的碑刻《送贺八归越》。
若《兰亭》真迹传世,与《上阳台帖》两者取其一,我必选后者。王羲之人品文章书法虽然高妙,《兰亭》亦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历代有抗衡或过之者,而谪仙一出,从三岁孩童到八十公公,皆闻其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岂是義之这一以写字名世之人可比。
谪仙,即仙人被贬凡间的意思,亦即人力所不到的地方,试问古往今来,谁能于世间长久拥有这一美誉,惟太白一人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喜于网络中浏览史上名家的书画作品的高清图片。过去这些东西的实物,即使京城中的大官都难得一见,今天通过摄影与网络,它们的清晰相片如大白菜那般平常。这意味着,今人学书取法更为广阔,不必老捧着过去那一套当祖宗。尽管解放数十年还历经文革的摧残,现今如陈丹青所说的那样“中国文脉已断”,可在书法入门方面,绝大部分人仍坚持着清朝以来的那种以颜柳欧赵的楷书为主要模仿对象的做法,而这一做法几乎没受到当代书法爱好者的质疑。过去因为摄影印刷技术、考试等的限制,从模仿颜柳欧赵的楷书拓本入手是不得不要接受的选择,今天难道还要坚持这一做法吗?依稀记得十多年前看过一则报道,称佛山一书法教师在指导少儿学书时,让学生在保留汉字识读性的情况下,于纸上自由发挥,并取得较佳的效果。而不久前,于网络看到一少儿狂刷数十米草书的现频,这应是从草书入手的结果。只是在今天看来,这种教育方法在不少人很中显得另类,恐怕绝大多数家长无法接受。用毛笔写字的目的已变,这是无法逆转的事实,尤其是对于生活在文脉已断的时代中国人而言,用毛笔写字是一种全新的东西,无论从那个方向达到时代的顶峰,对后来者而言,都是一种经典。“随心所欲地写吧”——井上有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日书坛两大怪杰       从九龙皇帝挥毫图片中可感受到——那根柱子不知被他写了多少遍。而从井上有一的图片中可看到——他临颜楷的字形堪称榜书。他们都在某种执念的驱逐下不断狂涂乱抹。井上有一的作品生前死后受官方关注为多,曾灶财的作品生前多受民众唾骂,只有极少人去关注其存在意义,死后则成了某种丰碑的代言人。曾灶财的书法审美很个人也很单纯,他觉得——这样写就很好!他一直用涂鸦的行为向人们宣示——九龙是我的遗产!井上有一是吃过夜粥的,其实,这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战争、贫困、死亡、暴乱这些负面的东西一直在他灵魂深处闹革命,他不得不以书写来为这革命服务。刚才一书友来访,又谈到曾灶财。我说,曾灶财的行为具有睹物思人的意义,假若台山有人继续做着磨交剪磨刀的生意,他就具有类似曾灶财那般的意义。问题是以此无法营生,随时代变迁而消失了,若其存在,便与这个时代产生强烈的反差,成为台山这数十年变化的切入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草是个人日常生活写得最多的字体,相对个人而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行草这一字体肯定是最实用的,也是最能反映个人性情的字体。
对书法爱好者而言,所接触的古今书法作品中,无论那种字体,大多是作者精心书写出来的,类似颜鲁公的《祭侄稿》、《争座位帖》之类的稿本并不多见。于是,那种精心书写的作品成为主流,稿本那种率意容易为人所忽略,鲁公稿本若非个人名气大及后人的推崇,恐怕很难传世。
故个人认为,当在主流风格上打滚日久后,多搜读古人稿本,才算是进一步认识古人书法的基础是什么,这一点是那些精心书写的作品所不曾拥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