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a3 o& j6 O6 d
江苏:江苏比较传统,或说江苏把握传统把握的度比较好,中庸,不保守,也不过分超前,恰倒好处。这和江苏的传统意识有关。江苏的书法资源丰富,人才济济。因此,江苏的书法,中和而耐看,持久。
. ^* `0 ]4 M, {/ O. Z
浙江:浙江既传统又现代。浙江人聪明,经商意识强,浙江人善于学习,又有些功利而自显,但他们基于传统,底子好,所以人才辈出,大家不乏。江浙是书法艺术的中心地。
1 l: p+ c7 S/ M! h( ^( S) S
四川(包括重庆):四川是那种灵气、巫气都很重的地方,要么不出人,出则必是一等大家,而且与众不同,远如龚晴皋近如谢无量、刘孟伉,当代又如刘云泉、李文岗,字写的一眼看上去就与众不同。
% _; A7 j1 o. M
陕西:陕西有点自恋,要知道陕西的辉煌还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那是在有唐。不过,陕西书法底蕴还是有的,有待时日,像薛养贤就已经开始冒头了。陕西的文艺已经不错了,如贾平凹、张楚已闻名艺坛久已。
8 ^- M$ T! D4 r, m$ Q- P1 g安徽:安徽也是如此,安徽本应是最有优势的,是用具的出产地,文化底蕴也很好。但安徽缺乏经济支持,安徽的书法家在艺术心理上有点自卑,总以为外面好,没有江浙书家自信。所以,安徽留不住人,近如黄宾虹、胡适、林散之、海子,凡是大家,最终都出来混了。
- `0 E- v$ E8 A: F# I) _$ ~山东:山东的趋势很好。山东的传统资源也有待近一步发掘和利用,像王学仲先生讲的:经幢体可是山东的一大宝贵财富。山东的经济发展也是可喜的,这对艺术是很好的催化剂,山东书法值得期待。
( o# k7 K" r) h; G6 W
福建:福建与四川一样,比四川差一点,也是要出就出特别的,我的意思是这些省份很难成为艺术的中心(地域原生态艺术除外)和重镇,但每个时期会有一些人物显现,像石开,石开又有这样一个特点:天下一个石开足已。
/ I& q T# t9 `, l2 C/ c4 ~上海:上海像一个旅馆,又像一个卖场,是个大都市。据说,上海人是很排外的,但在艺术上却相反本土意识较弱,当代上海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艺术语言。
5 x0 R, p& I7 \+ g6 l
北京:北京是个目的地。旅馆是暂住地,目的地则是个结果,各地艺术家都想到此扎根。北京就像一个成品车间,其他地方则是个加工场所,所以,北京能成为一个艺术的重镇和中心,是其他地方没法比的,毕竟首都只有一个。
9 O q" s* o+ b5 l9 W. ~# K M其他地方不必提了,不成气候,没法分析。
" v6 @$ I4 X2 S7 C) w; ~1 m8 K2 T% E: _, E; N+ Z
7 s$ y4 w6 E, J. N* F
6年8月20日 丁剑 于丁厂
4 @7 [' Q ^- g" q8 m# g
) ?; n3 ?/ y. t
) R( [, ~0 N" S5 Q2 m
q2 g. V0 ~0 O d f
附:东北三省:东北具有原生态的“黑土”气质而又具有理性要求或说理性理想,这在书法上的体现大致包括两种情况:一类是有一部分书家,他们其实是走出去了,学习了外省的长处并留在了异乡,他们之于东北所保留的可能就剩下籍贯了。比如李强、汪永江。很难说他们的书风是代表“东北书风”, 李强更多地体现了北京那帮“流行书风”的特点;汪永江则有明显的浙江味了。另一类则如聂成文、王丹那样的书家。他们身安东北,沉侵在自我的理想之中而有所追求,他们有想法,但他们往往过分地强调了他们的想法,如聂成文之于草书,王丹之于烧陶印,都突出地体现了他们的与众不同的想法。但一旦过分就相反显出局限性和偏执,这也像东北的老书家沈延毅先生。沈字给人的感觉就是偏执,笔划转换处强调过分。
3 x4 A6 p0 \3 B/ D+ A5 n& G( t东北的书法未来,不可琢磨。东北虽大,但却没有像河南那样有着强烈的地域意识而形成所谓“中原书风”,这与东北的地域特点和经济结构有关。东北是个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单调而一旦被弱化就显出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但也因看到希望,如大连那样的活力和前景。我个人的愚见是:东北在完成自我挣扎之后,或许会有一番作为,书法也将是这样的,我们期待……
6年8月21日丁剑补记于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