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金沙石

从比干文到王羲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只不过,掉到洞里的不是天真的爱丽丝,而是老头子傅山。白谦慎的《傅山的世界》“清初的寻碑活动”一章里,录有一条笔记故事,笔记是朱彝尊的:
6 J# \  c- y) r# F: J
" c3 g/ e; p2 t. V7 q; a“愚友太原傅山,行平定山中,误坠崖谷,见洞口石经林列,与风峪等皆北齐天保间字。”(天保,550-559)$ U( K4 V& |% E! ?+ z9 X

4 y+ N7 W! ~1 ]$ z! S5 j3 h我没有见过北齐的碑,但照康有为的描述,“《吊比干文》之后,统一齐风”,那想象中,也应该不少是瘦硬的字体。1 ~4 L$ W  |' \. ?8 l
6 E6 L" n. n# I1 D' E+ ^) R5 {
这是网上看到的一幅天保年间的碑:2 Z0 x- z3 |, U( o# y% r& I+ ~
& N. n1 Y$ m% z+ ~# `- L

2 n+ C4 h* a9 v' Q8 P. Z  n[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8-25 18: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8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终,政治军事上,南朝还是输给了北方,无论是隋还是唐,都是北朝的的胜利,汉末以来的长期阶级斗争,也最终以门阀制度的彻底失败告终。社会的转型终告完成。长期统治的大族消失了。; s' @! N  Z" c! U" e6 [2 n& \4 t+ O9 ]

4 w$ r* {, F1 l. Z, _6 X但有趣的,却是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将南朝奉为“正统”。宋朝是个崇尚文化的小国,虽然富有却长期没有对抗北方的能力,和南朝,的确有精神上的默契,和崇尚传统和力量的北朝(包括“正统”的隋唐),多少不太同调。宋人这样做,并无可厚非。, S2 `4 ^9 p/ j
8 w5 n  ~( I9 U# b! y: a% _
六朝时代的北朝,没有像南朝的皇帝们那样,对书画文学玄学那么热衷,宫廷里,也没有专门收集字画的习惯。还好,他们也比较富有,没有像南朝那样禁碑。我们无法见到很多北朝留下的书写真迹,连名家们的,例如卫氏崔氏等等,也没有流下来。但却有大量无名书丹的碑版,伫立到今天。
3 _. w0 d2 {" j4 P% g4 I; q+ m
那些都是后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干文”有瘦劲之韵致。8 U9 Z& A: Q; I, A5 c6 }& ^
" F) z5 j! [9 h3 G7 `" N
唐太宗以胖为美,天下风行,颜真卿书法以肥美示人,好象从此之后那种瘦劲的书法就没怎么风光过。即使有徽宗以瘦劲的为美,也只是在工笔画上得到一些传承和共鸣。
( c1 [5 ^9 v8 J! W5 R
: t1 a5 f9 _" Z) n4 O  |9 u今天,天下人为恐不瘦,金沙研究“比干文”倒颇具一些时尚意义。其实褚遂良的美人婵娟也独具魅力。吴冠中的绘画特多新意,除了西画的影响,可能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展现了中国书画不太重视的“秀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9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梧桐栖凤 的帖子

老凤,《比干文》是瘦硬。唐所谓肥美,恐怕只是皇帝一时之喜欢,臣子就有了灵感。笔法得当,要肥美要瘦硬都还方便。(宋徽宗那手字,瘦是瘦,不够硬。)- y. d1 ^6 h/ t% o- X. r. A7 ?

1 t; B7 e' Q$ i+ S3 D, G) b- K( w我同意瘦硬还是有时尚意义,比干自有其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0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说说这个“字如其人”。如果比干文是比较接近崔氏,而且现在的文献看来,他确实是比较瘦硬的一派。他祖父爸爸的字,学卫瓘索靖。卫伯儒(卫瓘父亲)字,照王僧虔说法,“伤瘦而笔迹精佚”。索靖则自谓“银钩虿尾”,亦是应该是瘦硬一路。魏书里说他字“巧妙不如”先人,那就更硬、直了。他自己,也以“正直”出名,不太会转弯。他直接的死因,是因为他主持写的北魏“国记(史)”,不但把皇室丑事写上,还将这些刻碑立在大路上。这给了反对他的人以口实。当然,具体的死因,不会只是这么简单。史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e5 g7 P6 F; ?2 s
/ W4 b7 r4 T. H; B/ B& Q' ~5 \8 @& y
字如其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谦慎在《娟娟发屋》一书里,提出的经典形成问题,多次以魏碑为例,说明“穷乡儿女”造像,只要放的时间够长,没准也会成为经典,只要是“不规整,有意趣”就成。
: {/ D, }$ h! b
/ B2 ~2 l  o9 z# a看龙门体成为经典的过程,表面上好像支持白教授的虚拟答案。但其实不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从逻辑上,那个条件不是充分的,只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 P1 X! Y8 ?1 a2 O$ |
$ I1 t( i  I3 F; i, J  M4 s龙门体,如我上述,有两个特别的意义。
% E( m0 S5 c9 Y$ W4 f9 e" X* D
+ y$ N0 C! f' x$ ^# r" E5 Z; o首先,它保留了书法史上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正书形成)的标本,“方笔的极轨”。方笔固然是从隶书开始,转化到楷书,正是汉末开始到南北朝完成。不单字体是从圆(篆)变方,用笔也从只用中锋变成多用侧锋(方笔)。因此,这正是书体和用笔都在变化的时代,龙门体记录了这种变化。2 _# e$ h5 W5 E& d
2 D2 h2 @/ W( [1 m' V
第二,它保留了历代书家孜孜以求的中原古法,这也是王羲之南朝书法的母体,也是了解王氏笔法的关键。
4 F( U8 h" Q# C9 n) U. ~1 o$ Y$ b/ J2 O: q
这两点,它之前的标本不可能代表,它之后的也只是之后的了。不管怎么“像”,都失去了“最先”的意义。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最先的探讨,总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你现在把牛顿先生超过了,不会在科学史上有什么价值,已经不会再“划时代”。那个时代,已经给牛顿先生划过了。白先生举了很多古今中外文献上和他自己教学上的有意趣,像造像味道的例子,却忘记了这是1500年前的创新。
, W8 \! [% c& I. ~+ T1 B# ?  ]+ d# }, g6 u$ C; R
你现在写出样子“像”唐诗那样的好诗,就那么回事,至多很多人说你有才。你要生在唐代前早,能写出那样的东西,那才厉害。至少,不要在唐朝很多年之后。  A" N" @+ ?1 L- t
3 q, N. V) h# R4 V* k, s
1500年之后,有人觉得龙门体只是有点意趣,连王小二等随便就写了出来,算什么经典。其实意趣不是龙门最重要的意义,开始学写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意趣。
9 f5 [; T; Z. ~' V& Y6 |
0 Z" U2 B; [3 c9 a3 `2 b[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1 02: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个统一的地域,一时有一时的样子、时尚和风气。文学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在写出汉赋来,那是练习古文,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书体也是如此,所谓流美。用笔者天,流美者地。笔法虽然也有变化,但它的旨意、原则、出发点没有变化,变的是体态。唱歌的调子要变,歌词也要变,但如何能发声共鸣咏叹,这是不变的。唱法是基本不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谦慎在《娟娟发屋》一书里,王小二的故事之前,在讨论今天书法家为什么不学当代不规整的书迹时,提到《郑长猷》,作为“反面例子”。提到他,就连带这康有为。由于我对康有为的书还算熟,对龙门体的兴趣,对郑长猷虽然没临过,但练龙门的时候,也见过多次,还进过洛阳龙门谷阳洞(郑长猷等19品在里面)里看过,我就查对一下。  q% ^8 t% }; G- Y7 L* o7 q
" m1 Z8 `& s5 m; W1 u6 H$ }0 y5 P
先谈谈白谦慎对郑长猷的结论。他先引用沙孟海华人德的结论:一,乱写乱凿(沙孟海)二,郑长猷是先书丹后刻,而刻工本身并不识字(华人德)。
/ p8 z! T/ _& n) c3 j% [" r6 `- f) A) V+ U2 J
白先生接着就“基本能判断出,当时的人们不太可能认为那位书丹者是位高超的书法家(否则不会清一位不识字的工匠马虎地刊石),刻工不识字,更和‘善书’无缘。”“但正是这一刊刻马虎的造像记,在1400年以后,碑康有为认为是魏碑中的佳品”。1 J+ R) h1 Q( B2 J
' O$ V4 W3 l$ p$ D9 W( I
白先生引用华人德时注:“郑长猷等由于刻在洞窑顶部,书写和刊刻的操作都较困难,又在高处,不便检核,所以在二十品中是错漏字最多,书刻最拙陋的一品。”4 P  ~+ R* L3 |
7 H1 h3 F5 ?! J; k- K4 ]
我来讨论一下上面的种种结论和判断。
4 p9 X1 ~; f8 h8 H8 m2 u% `7 {7 Y3 S7 u4 p) o0 n) B$ S4 u7 I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7 10: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说明,华人德先生的结论,是比较靠谱的。那也是我面对郑长猷,或在谷阳洞里的感觉。但白先生别的其他引用也好,判断也好,我都有不同的意见。/ v7 s9 t; v2 D' p: Y4 Q
9 w  _5 N9 W+ J8 H, x! l
首先,白先生提起康有为,是因为“这种只谈自己的感受,忽略当时人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反应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康有为。” 我也觉得,白先生可能也忽略康有为赞扬郑长猷的动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