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金沙石

从比干文到王羲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从康有为开始。' Q' K) p; M; ~( C
. l4 j* h/ i; G9 L
白先生说,郑长猷“被康有为认为是魏碑中的佳品”,康有为会“坚持郑长猷是书法精品”。这是他讨论的出发点。因为他觉得,他找到的这个“经典”,其实是很糟的(有沙孟海和华人德的证明),捧他为经典,还不如捧王小二。但我看,这并不是个好例子。
; t6 Y; @0 ~4 M1 l! `$ `% t; T" s9 T, g. a3 S
康有为真的认为,郑长猷是佳品精品吗?是什么原因让他屡次提到郑长猷?
; p2 i; D8 T7 C, {7 z) \% B  X! Y( N! p! u! B
康有为在《广艺舟》里,提到郑长猷,至少有五处,我或者尚有遗漏。0 e  Y' m# E8 e! H7 g% L# f
# K7 f! @3 U: t/ s+ ~/ }1 E: ~
一,是《购碑》一章里提到(44数字为页数,是上海书画出版社06年崔尔平校注版),无评论。
3 F8 v* J$ S% I) i$ P/ k5 |
6 u; a' S7 X- ]) b6 s二,在《体系》一章(123页),对一组12品魏碑的共同评价,说它们“皆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也”。同章还提到龙门20品里的四品“杨大眼,始平公、魏灵藏诸碑,雄强厚密,。。笔力横绝。贴学兴盛,人不能复为方重之笔。”(127)
; _, e1 r% |# ~3 C: r& G" ?( ]- e. v: M1 r; m6 C
三,在《余论》一章,分析《龙门二十品》各体中,说“杨大眼、魏灵藏、一弗、惠感、道匠、孙秋生、郑长猷,沉著劲重为一体。”各体“总而名之,皆可谓之‘龙门体’也”。(148)/ r! `# v( c7 v" t: O

) B4 S% P, T' ^2 p四,《传卫》章:“北碑杨大眼、始平公、郑长猷、魏灵藏气象挥霍,体裁凝重。”(99);3 ^) M# G( m8 H- E0 _- q6 I, }& b. s, Z
, l" P  J- ]# V4 \) x) s) J) M
五,《本汉》章:“南北朝碑莫不有汉分意,《李仲璇》《曹子建》等碑显用篆笔者无论,若《谷朗》《郛休》《爨宝子》《灵庙碑》《鞠彦云》《吊比干》,皆用隶体,《杨大眼》《惠感》《郑长猷》《魏灵藏》,波磔极意骏厉,犹是隶笔。下逮唐世,《伊阙石龛》《道因碑》,仍存分隶遗意,固由余风未沫,亦托体宜高,否则易失薄弱也。”(86); N1 ?  a/ v, E- P3 V4 S3 ^
0 d2 q* {5 g: C  C- Q- D  ~
(链接《广艺舟双楫》:http://www.blog126.cn/15/viewspace-2062.html$ f/ M% F0 P+ b" n

) m/ W; n! i, A( n康有为说过的“魏碑无不佳者”(我回头看这个问题),但不能对这一普遍的评论,太过死抠。上面看到的五条评论,主要是从方笔笔法方面着眼,未见康有为会坚持《郑长猷》是精品。我在仔细点看看是否如此。
; n# Y1 C+ m6 u7 n7 b( S, h: V! D3 L0 f. m, m* Q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7 13: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有为对魏碑里的佳品,其实是有点定义的,在三个不同的章里:
/ w: H, |$ P0 k7 G/ `' ~/ w0 j& g$ n  _7 S
一,《立宗》章(135),主张“宗其上者”,就是取法上好的。北碑南碑共立了十六宗,没收入郑长猷。
. ?8 n# R0 j2 n1 Z" S0 {" I! u: _0 t
二,《碑品》章(138),收77种,将南北“古质”之碑分六等品,没收郑长猷。7 f2 T- G3 P# g% r

5 A" \4 i( T6 \4 b8 B三,《碑评》章(142),收47种,专门加以形容,没收郑长猷。
+ K4 S7 M: ~; c$ p- Y
/ n* E4 b! f5 \0 M% Y. \# a因此,恐怕康有为也不认为,《郑长猷》是佳品、精品。他的确没有批评郑长猷(这是有原因的),但也没有将它收入评、品、宗里面。只是列入需要购买的《购碑》一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论:康有为对郑长猷的属意,屡次提到,但有对它微妙地很有保留,是因为这个造像特别,特别在对方笔的极致使用。它说明了一种笔法,当时北魏时期流行的方重之笔,也是汉隶变今隶过程里,一种激进的笔法,完全放弃了“圆通”的笔法。康有为作为书法史家,对此种特别笔法特别留意,是因为“帖学盛兴,人不能复为方重之笔,千年来几于夔之不祀也”。大是大非前面,当然有所称赞。但因此而以为他也把郑长猷当佳品精品,则是错的判断。' p! P3 M9 g: s- H

5 Y$ o; a4 ?7 \7 b[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8 21: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先生进一步断定,郑长猷那位书丹者也不是什么高超的书法家。我不知道他如何可以这样判断。如果圣教序也让这位刻石工来承包,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们能结论说,王羲之很糟糕吗?郑长猷怎么说,也是个“公侯伯子男”里的“伯”一级。(太守,护军长史,云阳伯。)为什么会请这么丢脸的刻工,已经无可判断了。但可以肯定书丹者是比较识字的。龙门20品里面,写对了身躯的“躯”字的,只有他(还有解伯达。谢谢尔唯指出。)
/ K) C) B/ c& k
- N- K2 ~& J3 o9 c3 w& d1 Z# c6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7 23: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7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三国(魏)到隋,南北朝的先后顺序、并存情况一直模糊,读金版主的论文,结合崔杜到卫夫人的生卒年代,比照女儿的新华字典,总算弄了个大概。甚喜!这也算读金文之一得吧?
3 }4 y/ C, v. [  h" Q另,“司马解伯达造像题记”中的“躯”好像也写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7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金沙石 于 2009-9-7 13:35 发表
+ y6 g, m( [( j: V结论:康有为对郑长猷的属意,屡次提到,但有对它微妙地很有保留,是因为这个造像特别,特别在对方笔的极致使用。它说明了一种笔法,当时北魏时期流行的方重之笔,也是汉隶变今隶过程里,一种激进的笔法,完全放 ...

4 @2 d1 c: A% u7 q结论很有说服力。我一直在想敦煌遗书和北魏石刻中有些字确实不好,白先生却说人们已经把它奉为经典“古代类似书写得到如此热情的讴歌礼赞”,成为大名头。但没有举例说明人们是怎么捧的,如果热情讴歌和礼赞的。金沙石为我解开了这个谜团。他用史料告诉我们:人们礼赞声音还是“冷热有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5 尔唯 的帖子

谢谢尔唯先生指正。“司马解伯达造像题记”中的“躯”的确也写对了。我也是边学边写,所以显得啰嗦了。给添麻烦了。多指正!em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6 果儿 的帖子

谢谢果儿。康氏的礼赞是有的,也是应该有的。其实他也是忧心忡忡。虽然有时候言过其实,这方面也有为政治上提倡改革呼唤的因素。但他写的时候,也是很兴奋的。他的发现,和做的实际工作,是很值得他高兴的。这点上,他比老邱还兴奋,以为为书法找到了出路。  我几乎可以书法史家分为两类:默认他的,和嘲笑他的。几乎没有中间派。
) t7 ], G5 M& V) c2 B/ E1 Z$ `2 n7 |* s
[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09-9-7 23: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7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金沙石 于 2009-9-7 22:25 发表 ( Y' X3 a) X) n
谢谢果儿。康氏的礼赞是有的,也是应该有的。其实他也是忧心忡忡。虽然有时候言过其实,这方面也有为政治上提倡改革呼唤的因素。但那他写的时候,也是很兴奋的。而他的发现,和做的实际工作,是很值得他高兴的。 ...
  `" s& |0 t2 P) S
有的,是我们,还有创造了“字中之天”的人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9 果儿 的帖子

果儿总是乐观。em1 ( {0 I: R( }3 K: q3 b' z+ \" J
/ i, M) N7 L6 B$ W+ o8 Y" p
上面说,康有为也不认为,《郑长猷》是佳品、精品。他的确没有批评郑长猷(这是有原因的)。我认为原因有二。  t( M2 J! r1 l/ {* c8 q
+ Q) k/ ~6 [5 ?4 G5 @1 Y% q/ w1 l
康氏对自己的发现(所谓悟六朝笔法,“方笔,笔笔断,无圆转,画笔平长等”),是颇为自豪的,也是他收集诸帖,写出此书的缘由之一。郑长猷是很明显的例子,可以用来做图解说明。虽非精品,足以让人一目了然。
, C+ y3 E) f8 [  \7 J% W) q; Y4 B- j  W) Z
第二,方重之笔是他觉得可以匡救贴学颓废的。无论如何,尚须鼓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