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羽一先生

“灌水大王”如是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6-30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大王”如是说!

##偶猜是王镛吧!?偶瞎猜的!!!
大王安在~~~~再不出来偶就要揭马甲了,~~~您老人家在“鬼子”那里混吃混喝就忘了公社穷兄弟们了,还欠偶一幅大作偶咳是记得的~~~世界就这么大,改日总会撞上您老人家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6-30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大王”如是说!

   我来谈看法:“三杂揉”的内容就是“大小”“隶篆”“枯润”这三点,然而在作品中  
    1:拉开字形大小
    2:把隶篆揉和进去
    3:加大枯润对比
    在作品中突出这三点,可起到冲击视觉的作用。
   “ 专精一体”即写帖就是纯写帖,写碑就是纯写碑,不要碑帖混杂。记得“小三版主”引用一位书家说话:“帖就是帖,碑就是碑,又帖又碑是妖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6-30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大王”如是说!

哈哈,羽一先生已经明确指出了我所迷惑的3点。
而这正是我追求的目标。这样我必须重新审视我的追求了。记得启功先生有师笔不师刀的说法,可能与此有点联系。
书法发展到现在,还有谁会做到练帖不练碑,练碑不练帖呢?
我没见过妖怪,是不是可以说碑帖互练就是妖怪呢?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在印刷术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很可能拥有的字帖仅一二本而已,往往秘不示人。普通百姓对于写字感觉神秘。现在不同了,我们可以看到想看到的任何碑帖,这要感谢科学的进步。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提供的便利,吸纳所能见到的传统营养是我们的福分,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我不解的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规定写碑不能写帖,写帖不能写碑?这难道是艺术的规律吗?艺术的水平我想不是从其过程中表现的,而是从其作品表现的。我们面对一幅杰作的时候,我们总不能说他纯碑或纯帖吧?艺术的自由度是很大的,是不为人所规定的。
作为一个初学的业余爱好者,我认为利用所见到的材料进行的所有的尝试都是有益的。我感谢这个信息通达的时代。
我同时又认为,艺术的练习方式是不停进步的,任何蔑视身边重要信息的做法都是有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大王”如是说!

從字面上看, 灌水大王對所謂"雜揉体"有貶意.
“大小”“隶篆”“枯润”这三点的內容是明白, 但一幅作品有這三元素為何不好, 其中的
辨證關係就使人疑感.
我理解是: 大王用詞不當, 不能稱為"体", 應稱為"習氣", “大小”“隶篆”“枯润”这
三点過份用意即為"習氣", 確實不好. 當今很多所謂書家都患這毛病.
另: "写帖就是纯写帖,写碑就是纯写碑,不要碑帖混杂" 之說絕對不當, 碑帖的關係不是
河井. 如強要這樣劃分, 那學書者一開始便要選擇從帖或從碑的道路.因為二者之間沒有必
然的關係, 就如"學駕車" 跟 "學駕飛機"一樣. 此說妥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1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大王”如是说!

   其实,我认为这问题作为理论来讨论,是意义不大的。只有在实践证实下,才能说明问题。
   我并不反对碑、帖混练,因各人观念不同。但有一点我要说清:历代的大书家中有几个是靠碑、帖体杂揉出名的?二王、旭、素、唐四家、宋四家、赵、董、铎、沈尹默、林散之-----?
   只是“杂揉体”好学,能吸引人的眼球罢了!看看现在书法专业毕业的学生们,为何要搞那种怪字呢?好上手啊!人家都不懂,就他懂了!于是就出名了!
   专精一体是难的,要化人很多精力的,还不一定能成功。因此,视纯粹为畏途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大王”如是说!

[这个贴子最后由飞刀在 2004/07/01 07:35pm 第 2 次编辑]

对于历代大家学书是否碑帖混练,我没有深入的研究,但相信他们不会对经典碑帖视而不见。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他们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大浪淘沙剩下的精品。当然每一位书家都有自己擅长的书体,但这不能说明该书家就只会这一种书体,或者说只练这一种书体。我历代书史、书论读的不多,在此求教于各位先生。
正巧身边有1本林散之书法选集,现抄一段他自序中的原话:
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贾使君》、《爨龙颜》、《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贴;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
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总,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
读了散老的上段话,诸位有何感想?
对羽总提到的上述书家,俺将尽力收集他们的材料,以证明他们是否独学一体。
一、沈尹默
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 柳曾符教授
《沈尹默先生書法淺論》:先生自論學書經歷,初臨《耕霞館帖》,歷學鍾王至明清諸家書,後寫北碑,最喜《張猛龍》,又致力於《大代華岳廟碑》,著意橫平豎直,每作一筆,必屏氣為之,橫成始敢暢意呼吸,如此達三四年之久。三零年以後再學行草書,仿米芾,王羲之諸人墨跡,同時遍臨褚書。直到七十六歲除臨《張黑女墓志》是北碑外,專寫二王一路,遍臨唐宋諸大家,明代寫文徵明。
先生字大逾方尺,小至蠅頭,真、行、草、隸北碑各體無不兼擅,常見者則以小行書為最多。書體則上自二王,下逮唐、宋諸家無不備,乃至以茅龍、竹絲作書,可謂無所不能。筆者曾目睹先生八十歲壽誕展出的吳湖帆藏先生書尋丈大對,其點畫之精到,一如小楷,為他人所罕及,又以茅龍筆寫陸務觀詩中堂等俱令人嘆絕。一九八零年書展中所見除行書大屏外,還有先生臨隸書漢《張遷碑》小屏,亂頭粗服,恬雅自然,高古冷雋,不類凡跡。在先生寓中所見有先生晚歲所臨整張《張崔敬邕墓誌》,飛動神似,而無刀刻痕,為先生書作中的精品。王蘧常先生嘗云:曾見沈先生寫蠟箋大對,蠟箋性滑,留墨極不易,而沈先生寫得極好。郭紹虞先生又嘗撰文深論先生書法,以為妙在熟中見生,功夫得力於字外,純從學問而來。都是極有見地的,於此亦可見時人對沈先生之欽佩了。
二、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從小愛好書法。幼年時他曾跟隨姨母,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過書法。渡江後,他又學習了前輩書法大師李斯、曹喜、張芝、張昶、蔡邕、鍾繇和梁鵠等人的書法。這使他的書法融合各家所長,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長書法的人濟濟一堂,父輩王導、王曠、王异等都是高手,這對他的書法學習的幫助也是極為顯著的。
  王羲之對真書、草、行諸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他的真書勢形巧密,開辟了一種新的境界;他的草長濃纖折衷;他的行書遒媚勁健。人們稱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
(这是从网上下的,不知道对不对)
    另: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人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
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这应该是个必然的因果关系吧?
  三、张旭
  张旭楷法精妙,尤以草书擅名。 张旭的书法既能得东晋二王之精髓,又能自创新意。张旭的楷书学自他的舅父陆彦远(陆柬之之子,出自二王--智永--虞世南-陆柬之系统),楷书代表作有《尚书省郎官石记序》,楷法精研,应规入矩,深受欧、虞的影响 ,黄庭坚评此碑说:“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但终未脱离二王及欧、虞以来的规范,变古创新显得不足。但他对二王系统的学习也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的楷书基础使他的书法“无一点划不该规矩者”,黄庭坚也说:张旭“虽姿性颠佚,而书法极入规矩也”。
     张旭也十分重视对民间书法的吸收。唐代张固的《幽闲鼓吹》记载说:“ 张旭做苏州常熟县尉,上任后十几天,有个老人递上状纸,判后离去,过不几天又来了,于是张旭便发脾气责问说:‘你这人竟敢以无关紧要的事经常扰乱官府’。老人说:‘我其实不是来诉讼的,只因为看到你的书法高明,实在喜爱,想把他当作箱笼里的藏品罢了’。张旭觉得老人的话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爱好书法。老人回答说:‘先父也爱好书法,并有著作’。张旭叫他把著作取来观看,认为确实是天下精通书法的人。从此以后张旭便完全得到了笔法的要妙,成为当时第一流的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大王”如是说!

   你还是没理解原意。
   并不是说写了碑就不要写帖,写了帖就不要写碑,做为互补都可学的。
   原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作为一种定形的书风,究竟是以碑为主,还是以帖为主。不赞成:不是写碑,不是写帖,而是用“隶、篆混合,拉开字形大小,强调枯、润墨色”,此三种手段组成一种字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大王”如是说!

既然先生碑贴可以互补学习,那么我就不再搜寻剩下的几个大家的资料了.
剩下的问题还是要澄清.
1.杂揉体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实在想象不出来,先生能否传个图片上来.
2.作为一种书体,究竟是以碑为主,还是以帖为主.这句话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任何作品不是以碑为主就是以帖为主.
3.不是写碑,不是写帖,而是用“隶、篆混合,拉开字形大小,强调枯、润墨色”,此三种手段组成一种字体。
不是写碑,不是写帖,那写什么呢?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既不是碑也不是帖的东西.
“隶、篆混合,拉开字形大小,强调枯、润墨色”是先生和那位大王极力反对的,这可能就是问题1中的杂揉体.我现在是不是可以理解,是不是在一篇作品里既有隶书也有篆书,大小不一,枯润结合的一种字体呢?如果我理解的对,那么谁这样写呢?如果我理解的不对,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书体呢?
极度郁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大王”如是说!

    飞兄:我在上面回帖中已有说明,望能自找一下(美院毕业生中很多啊),在此不便牵涉到具体源头。愿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灌水大王”如是说!

呵呵,没关系.我家里微机不行.明天我到班上找几个美院学生的作品图片发上来,我们一起讨论.我认为这种讨论没什么坏处.
我谈点自己的看法吧.杂揉体的提法是不对的,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字体.
楷篆隶混杂于同一作品中的现象古已有之.<曹植碑>就是一例.但熔各体笔法于一体,充分利用浓淡干湿的表现意趣,应该是难度很高的高水平的创作手段.如果称其为怪,认为易上手,恐怕是对他们不太了解所致吧.因为先生不原意举例子,所以很难判断我的理解是不是走了差道.那么我明天找几张最受争异的徐海先生的几张作品发上来,看看是不是先生认为的杂揉体.如果不是不要紧,我再找.
呵呵,这样的争论挺有意思.我也是第一次这么认真的对待争论.不当之处请先生海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